[郑州]繁华都市下的地底迷宫——郑州商城
1950年,时任郑州南学街小学教员的韩维周在郑州市二里岗一带的建筑工地偶然拾到了几块绳纹陶片和磨光石器并报告相关部门。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河南调查发掘团来到郑州对该遗址进行调查,他们根据采集到的标本,进一步推断这里为重要的商代遗址,时代要比安阳殷墟更早,它被命名为郑州二里岗文化。郑州商代遗址就此被发现了。
2015年7月18日,时值盛夏,晴朗的天空没有一丝风。在地处郑州市东大街与城东路交叉处西南的“郑州商都遗址”公园内,一场铜像揭幕仪式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
热烈的掌声响起,红幕揭开,考古学家韩维周、安金槐、邹衡三位先生的铜像就此落成,它们将成为公园新的一景,供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瞻仰。
三位先生 让郑州商城遗址为人所知
韩维周、安金槐、邹衡,这三个名字也许并不为世人所熟知,但是郑州绵延六七公里的商代老城墙却早已在沉默中见证了一切。
1950年,时任郑州南学街小学教员的韩维周在郑州市二里岗一带的建筑工地偶然拾到了几块绳纹陶片和磨光石器并报告相关部门。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河南调查发掘团来到郑州对该遗址进行调查,他们根据采集到的标本,进一步推断这里为重要的商代遗址,时代要比安阳殷墟更早,它被命名为郑州二里岗文化。郑州商代遗址就此被发现了。
1955年,安金槐在白家庄西北部一次配合基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片商代夯土层。经过后来的钻探发掘,证明这便是商代二里岗时期的一座夯土城垣基址。用考古学家邹衡的话来说:“半个世纪以前,人们天天在商城上面走,不知道脚下就是城墙。当时的考古工作队副队长安金槐派人调查,结果发现了夯土,又发现了墓,当时以为是挡水的夯土堤,也可能是个城,没有结论。后来请北京专家,认为是战国城,而郑州的考古工作者认为是商城……”
如今,一个甲子已过,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人们逐渐认识到,郑州,这座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地下埋藏着一座面积广阔、布局井然的商代城址。在郑州,商代遗址的分布很广,东起凤凰台,西逾西沙口,北抵花园路,南过二里岗,遍及整个郑州市中心区域。
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郑州商城遗址现存至少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城垣呈长方形,其中东城墙长约1700米,西城墙长约1870米,北城墙长约1690米,南城墙约1700米,总周长约6960米,外城城垣呈C形围绕着内城。外郭城墙可能是郑州商城内城垣之外依据地形地势修建的又一道城市防御设施。
在郑州商城内的东北部一带,发现了商代宫殿区遗址,此处建筑遗存分布密集,已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宫殿建筑群。在郑州商城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队还发现了多处商代青铜器铸造、骨器制作、陶器制作的作坊遗址,并有大量的墓葬区;城池内外,还发现了青铜窖藏和祭祀场地。
亳都论证 牵涉整个夏商时空体系的构建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郑州商城这座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代城址渐渐展露出它的真容,其规模之宏大、遗物之丰富令世人瞩目。那么,它究竟是商代前期的哪座城址?是否是都城?能否与古代文献中的记载相契合?其与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又是什么关系?这一系列的疑团在考古界引起了一场长达半世纪的争论,到现在依然聚讼未决。
《史记·殷本纪》载“帝中丁迁于隞”。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安金槐就曾致力于寻找商王仲丁的隞都所在。郑州商城及洛达庙遗址的发现让他确信,郑州即是隞都。1961年,他在《试论郑州商代遗址——隞都》一文中明确提出,郑州商城即为隞都,并由此建立起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为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与二里岗文化为商文化早中期的学术体系。
安金槐的这一学说体系自提出后一度成为夏商考古的标杆。然而,1977年,在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上,邹衡的观点却打破了平静。他提出,郑州商代遗址是商代第一个王“商汤建都于亳”的亳都遗址。“郑州商城亳都”说树立了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分布于豫北冀南的夏代考古学文化为先商文化,郑州二里岗文化为商代早期文化的学术体系。
这一观点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论战也由此揭开序幕。此后,随着偃师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的相继发现,这场争论衍伸为“郑亳说”与“西亳说”的对峙,交锋一度趋于白热化。
那么,为什么研究者都对找到亳都之所在孜孜以求呢?原来,周代以来的文献皆谓“成汤居亳”。亳都作为商王朝的第一个都城,处在夏文化、先商文化、早商文化这一链条的关键环节上,了解它的地望及文化面貌实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意义。邹衡就曾撰文指出,殷墟卜辞的发现使得晚商文化和历史得以确定,对于缺乏文字资料的早商文化和夏文化,就需要通过成汤所居地望的考证来追溯了。因此,对于郑州商城是否是亳都的论证事实上牵涉到整个夏商时空体系的构建。
如果说韩维周和安金槐在发现郑州商代遗址及郑州商城方面居功至伟,那么邹衡的最大贡献则是通过对郑州和安阳商代遗存的分期研究,确立了全新的夏商文化体系,引领了一时风气。
然而,时至今日,由于考古材料的缺乏,关于郑州商城性质的争论并没有一方稳操胜券。但不可否认的是,论战双方都在对峙与交锋中相互砥砺,共同推进了夏商考古的发展,他们的贡献也将永远为学术史所铭记。
责任编辑:小萌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