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2015年底将完成首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今年年底,南京市将完成首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一大批深藏在各大博物馆、文化单位库房的“宝贝们”被挖出;2016年10月前,位于规划展览馆、集南京城墙博物馆和明朝博物馆于一体的“双博馆”将开放,集中向公众展示“明朝那些事儿”;作为重要城市之一,南京正积极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和明清城墙联合申遗;获得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奖的南京“颐和公馆”将开设文化体验区,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公众生活结合起来……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让历史资源得到系统梳理,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利用,变“保”为“宝”,让南京这张“文化名片”更加亮丽。

  摸清“文物家底”,夯实文化遗产保护基础

  提到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很多人都会记起毛泽东下飞机时头上戴的那顶灰色盔式礼帽,毛泽东刚走下飞机,就挥着这顶帽子向大家致意,这顶盔式帽曾出现在许多照片之中。

  很多人不知道,这顶帽子就藏身在梅园新村纪念馆的文物库房里。2013年,我市启动了首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这件珍贵的文物也从库房中被挖了出来。

  “这顶帽子其实是周恩来的,毛泽东上飞机前戴的帽子有点小,周恩来便把这顶帽子给主席戴。周恩来后来到南京进行南京谈判,也戴了这顶帽子。周恩来去世以后,西花厅的工作人员将这顶帽子捐赠给了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市普查办副研究馆员刘媛之告诉记者,这次文物普查让不少这样的珍贵文物得以“现身”。

  市文广新局博物馆与社会管理处处长吴涓介绍,目前我市首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已完成摸底调查和认定工作,南京各个博物馆、文化单位的库房、文化系统外的国有收藏单位共申报藏品总数有14万多件(套),首次摸清了“可移动文物的家底”,其中不少是很少露脸或从未露面的珍贵文物,如:印着慈禧懿旨的清末“东大文凭”、高淳公安局申报的侵华日军照片等。

  “我们正进行文物信息采集登录和审核工作,预计年底全部完成,比规定时间提前了一年。”吴涓说。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物摸底”工作也在同步进行,让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变得更加扎实。

  龙江船厂遗址、浡泥国王墓、中山陵、上坊孙吴墓、中央大学旧址等文物保护规划立项即将完成;为提高非遗保护水平,我市建立了以项目保护和传承人保护为核心的传承保护体系;“保起来”还要“传出去”,两个申遗项目让世界更了解南京。

  去年还启动了南京白局的数字化保护,将通过田野调查采访、文献整理,全面采集南京白局的详细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实现南京白局的记录和保存,数字化保护还将拓展到其他非遗项目中;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也将安装到位……

  灿若云霞的南京云锦、600多年历史的明城墙、保存完整的民国建筑……历史文化悠久的南京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据统计,目前南京经过梳理申报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有100多处,其中剪纸、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和古琴艺术金陵琴派更已成为世界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明孝陵早在200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文保单位就超过100处。

  目前南京正在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及明清城墙的联合申遗,将这两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推向全世界。

  2012年11月,南京明城墙已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列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单。目前,“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城市增加至13个,南京领衔。“不同城市不同类型的城墙,充分展现出中国古代城市格局的差异性和功能互补性,13城市联手也让申遗的队伍更加强大。”南京大学教授、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明清城墙申遗成功之后,不仅能向全世界展示宏大壮美的明清城墙的魅力,而且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项人类文化遗产。

  南京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既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航海“宝船”的建造地、航海始发地,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节点城市,这里留下了诸多遗迹,包括宝船厂遗址、郑和墓、大报恩寺遗址、静海寺遗址、天妃宫碑等。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南京也在积极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

  今年3月,南京成功承办了“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和“跨越海洋——海上丝绸之路九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同时,已确定将浡泥国王墓和龙江船厂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南京遗迹”的正式申报点,接下来,我市将与其他城市配合共同助推海上丝绸之路成功申遗。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颐和路是南京目前留存规模最大的民国时期花园洋房和国外公使馆区。

  谈起这里,南京著名文化学者薛冰深有感触。从1989年开始,因为工作需要,他每天都要路过这里。出于对老城保护的敏感性,他对该地的建筑保护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情况不容乐观,“当时26幢楼住了300多户人家,不但变成了一个个大杂院 ,外面还搞了很多违建。这些建筑内部的结构,很多也都被破坏了。”

  2006年,“颐和公馆”项目启动。不同于以往对于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仅仅是通过“圈起来”或者建博物馆的形式,“颐和公馆”力求变“保”为“宝”,最大限度提升文化资源的利用空间。

  修缮后的“颐和公馆”,最大限度保存了建筑原存部分,26幢建筑除了文化体验式精品酒店,还设置了非遗文化体验区、民国陈设馆、抗战陈列馆等区域,近现代建筑原有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式和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之间达到了完美融合。“颐和公馆”今后还会陆续推出相应的主题文化展,将打造成全方位立体体验民国文化的去处。

  去年年底,南京“颐和公馆”项目荣获2014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荣誉奖”,这是近十年来江苏省唯一获得该奖项的项目。

  作为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明城墙也在积极探索利用空间。去年青奥会前夕,23公里的明城墙全线开放,此后城墙书吧开放,城墙更密切地融入了市民的生活。

  南京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对于这个宏大的古老建筑终于由静态的“文物”转变为可以传承、利用的“文化遗产”很是欣喜,“将来明城墙还可以成为举办传统婚礼的场所,甚至可以设计城墙青年旅舍,文化遗产需要合理利用,要真正让它活起来。”

  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两年,我市还将启动光华门、定淮门、中央门、通济门等城墙遗址保护和展示工程,完善城墙沿线的城市设计及绿道景观带建设,将南京城墙打造成世界级文化名片,成为国际知名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点和世界著名的文化休闲景区。

  2015—2017年,南京还将积极打造“博物馆之城”,新增一批博物馆,将采用多媒体展示等诸多手段,让南京的文物资源“活”起来,让南京“文化名片”更亮丽。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