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仰韶村:中国考古学圣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谈及仰韶文化,仰韶村是一个必须提及的名字。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这里发现了含有彩色陶器的史前文化遗存,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从此,仰韶村这个普通的豫西村落进入世人视野。今年6月底,记者来到仰韶村。盛夏的仰韶村文化遗址,安静地沉睡在田野之中。置身于阡陌之上,薰衣草的香气扑面而来;阡陌一侧的断崖上,古文化层带清晰可见,触摸几千年前遗留下来的文化堆积,能够让人感受出远古丰富而神秘的气息。

 

  遗址发掘终结“中国无石器时代”说

 

  仰韶村距离渑池县城约10公里,村北约3公里处是韶山,同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栓朝告诉记者,“仰韶”取仰望韶山之意,仰韶村的名字由此而来。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和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史前考古学和近代考古学的诞生,仰韶村也获得了中国考古学圣地的殊荣。

 

  仰韶文化博物馆和仰韶村遗址已是游客必去的景点,置身于仰韶文化博物馆,精美的彩陶仿佛诉说着先民的艺术成就;走进仰韶文化遗址,沿着通道缓慢前行,裸露的土层截面深浅不一,展示着远古的智慧。

 

  仰韶文化博物馆前矗立的四尊铜像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为仰韶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四位学者——安特生、袁复礼、夏鼐、安志敏。对于仰韶文化的研究者而言,安特生是一个绕不过的名字。1921年10月至12月间,安特生和当时刚刚学成归国的学者袁复礼一起,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一共发掘了17个地点,出土了鼎、鬲等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陶器以及大量的石器和彩陶片。按照当时考古学的通例,命名为仰韶文化。

 

  仰韶村遗址发现之前,“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调一度盛行,作为我国首次进行大规模发掘的史前遗址,仰韶村遗址的发现,第一次宣告了中国蕴藏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破除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谬论。

 

  仰韶村遗址发现后,安特生将考古的重点放在彩陶之上,绚丽的彩陶、磨制精细的石器,成为安特生探寻中国历史的无字天书。安特生将仰韶村发现的彩陶与中亚发现的彩陶进行对比,进而比较了仰韶文化与中亚的安诺和特里波列文化的异同,并根据彩陶纹饰的近似,提出了名噪一时的“中华文化西来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