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弄堂:一个时代的缩影
海盐县城内河道纵横,大街贯通,巷弄四达,有“七十二半弄”之说。一说“七十二半弄”尽是传说,取七十二为祥瑞之数,极言巷多。每一条弄的形成,都包含了那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旧志上记载的弄大多已不复存在,而增加了一些新的弄。
杨家弄·名人的摇篮
董家弄·新颜
杨家弄在今广福桥对面,南北向,北通文昌东路,中有支弄通姜尺弄。杨家弄以杨姓命名,原来是条石路面,现在已是混凝土的路面,弄长200余米,宽3米左右,现有新楼和旧宅居民百余户。
来到杨家弄,最先吸引眼球的是弄堂口的朱氏梅花糕小店。作为海盐的传统美食,朱氏梅花糕外形酷似梅花状,色泽诱人,入口甜而不腻,喷香松软,令人回味无穷。
走进弄堂里,两边斑驳的白墙诉说着时光的流逝,蔓延纠缠的电线和路灯撑起的天空是只有在窄窄的弄堂里才能看到的风景。抚摸着白墙,让我们去寻找杨家弄骨子里流淌的文化血脉。
汪宅位于杨家弄84号,据资料记载,建于清代,距今180多年,为汪氏四代祖居。写过《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的著名作家余华童年时就曾居住在汪宅。
位于杨家弄9号的任宅,据史料记载,始建于晚清,为任氏祖居,亦是以画“任鱼”出名的西泠印社社员任小田的故居。此外,获得哈佛大学医学儿科博士学位的富文寿也出生于此弄。
岁月变幻,翻上历史这本书,也许名人的文化底蕴已经深藏在杨家弄的一砖一瓦里。
董家弄地处武原街道中心,以董姓命名,上个世纪末弄内尚有董姓居民。弄内有徐家弄、马房弄、财神弄等支弄。抗日战争前后弄内有海盐县商会,王德堪私人开设的海盐医院,以及海盐电话公司等。解放后,1949 年5月在原县商会旧址建立中共海盐县委员会,后扩展至对面王、吴两家宅,于1957 年县委迁址于今海滨东路 43 号。1956 年初建立海盐县有线广播站,设在该弄中段沈维雅家宅。2002 年海盐县城改造中东移约三四十米改建成董家弄步行街,仍保留董家弄之名。
如今,董家弄四周都是商业区块,以董家弄商业步行街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海滨路特色文化街、城北路餐饮特色街和城西路家具、装潢特色街等9条商业街,又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等8个专业市场相连,形成了县域商业中心。
戚家弄·岁月神偷
大营弄·朱宅
戚家弄,相传明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军来海盐抗倭,其总督衙门就设在戚家弄,戚家弄因此得名。
戚家弄很窄,贯通南北,起于海滨路,终于教育局,弄里头藏着各式房子,既有粉墙黛瓦的民居院落,也有独门独户的农家屋舍,还有三四层的筒子楼。孩子们喜欢在这七弯八拐的弄堂奔跑嬉戏。
清晨,弄堂里的人都起得早,一早便要把马桶拎到门外头,等环卫工人搬去倾倒。夏夜,低矮的老房子散不去白天的暑气,这时的弄堂却会有一阵阵弄堂风,家家户户便都搬出椅子对坐着,摇着蒲扇一边闲聊一边乘凉。这是属于曾经生活在弄堂里的人们的美好记忆,这也是一份岁月也偷不了的怀念。
大营弄北抵绮园文化广场、“两张”馆与独寤园,南贴绮园商业街,直达海滨路,呈南北走向,长百余米。明代嘉靖年间,倭寇登陆侵犯海盐,抗倭统帅戚继光率领部队大营驻扎在此,故名大营弄。
由于靠近绮园,在打造绮园文化区的过程中,大营弄也被赋予了新的面貌,尤其是对大营弄朱宅的修缮,使得百年老宅重获新生。
朱宅,原大营弄13号民宅,是海盐望族朱氏的祖传老宅,归属“树德堂”,从清代中期建成至今已有170年的历史,其间历经数次战乱,饱经风霜,毁损严重。
朱宅是典型的江南民居,为二进式砖木结构楼阁建筑,粉墙黛瓦,朴实端庄。第一进设置了宅第内园,有喷泉、金鱼、鲜花,宅内左右两侧各展有奇石,其中不乏珍品,墙上挂有名家字画,工笔、写意兼有。穿过小天井为第二进,设有传统茶道表演、民俗展演等,端坐其中品茗赏曲,极尽风雅。2010年底,海盐对朱宅进行了保护性修缮。
曲尺弄·历久弥新
□本版图片由县旅委提供
曲尺弄位于海盐县武原街道滨西路东侧与五星桥连接处的北侧,南北走向,向北延伸到谷仓头。因为该弄弯曲仿佛曲尺,故得名曲尺弄。
曲尺弄内宽窄不一,有的地段四五公尺宽,有的地段仅二三公尺宽。曲尺弄从南到北二百余公尺,而且在弄的西侧有许多支弄,形成弄中弄。抗日战争前后,曲尺弄东侧护城河是“盐申”(海盐至上海)、“盐平”(海盐至平湖)的载客小火轮晚上的停泊处,所以当年海盐群众称此为“夜船埠头”。
与曲尺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姜尺弄。姜尺弄位于海盐县武原街道滨海东路上的老五星桥东北畔,一头在老海盐旅馆和老的五星桥百货店之间,另一头在杨家弄内成一曲尺状。在海盐本地人看来,姜尺弄除了原来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以及弄内的那家县城最早印刷厂由辉煌变衰败之外,现在它的面貌基本还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所留下的。这在海盐许多弄堂逐渐失去原汁原味的当下,使得这条姜尺弄显得弥足珍贵。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