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牛头宴缘于抗倭?
2015年7月4日,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携手贵州遵义海龙屯和湖北唐崖土司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有人问我,什么是文化遗产?或者说,文化又到底是什么?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以载道,千变万化。我想,文化,就应该是“人”化。离开了人的社会历史现象,就可能没有文化。按照这种值得商榷的观点,我将深入学习,努力行走,为微友们讲好永顺老司城的故事,传播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
撰文:刘明。摄影:刘明 彭明清。
坪场约有5000个平方,数十张木桌一致摆开,桌上山珍野味盆满钵满。桌边立有一火炉,炉上架一口大锅,锅内牛头煮得皮开肉绽,露着狰狰白骨。
热气腾腾中,两把系红布的匕首和钩子在锅边若隐若现。
客人落座,在树皮做成的大号声中,一位身着土家族服装的汉子慢慢走向大锅,刀光勾影,手起刀落,如庖丁解牛般,不一会儿,几块牛脸就在钵内了。
“逮!逮!逮!”几句吆喝,人们齐刷刷地站起,手端酒碗,双脚蹬地,啪啦啪啦声中,一饮而下,“牛头宴”拉开序幕……
这是3年前,我应邀参加湘西永顺县芙蓉镇“舍巴节”的记忆。舍巴节是土家族特有的传统民俗和年度盛会,人们载歌载舞,欢聚一堂,表演的毛古斯舞、摆手舞、梯玛歌等,都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我记得那次舍巴节,包括原生态歌舞表演、踩街表演、千人大摆手夜景表演、巫傩绝技表演及舍巴节神秘之夜篝火晚会等内容。有些意外,吃饭时,竟然上了回“牛头宴”。
印象中,2008年9月,牛头宴”曾在芙蓉镇首届土家族毛古斯文化节推出过。我没赴会,显然不知其中的奥秘。不过,当时我就疑惑,土家族多居住在武陵山区,数千年来,以牛相依为伴,靠牛耕田地为生,怎么可能杀牛呢?
有人说,牛头盛宴,古就有之。但直到现在,大多数关于土家族民风民俗的文献中,均没见文字记录。倒是今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永顺老司城遗址,不少民间说法,好像有几分道理。
唐代末年,江西彭氏征服了五溪诸蛮以后,当上了溪州58旗380峒的“土皇帝”。910年,建都城于永顺县会溪坪。1135年第十一代土司彭福石移都城老司城,也就是现在的世界文化遗产遗址,位于永顺县灵溪河畔,崇山峻岭之间,距县城19公里。
老司城是溪州土司的王城,也是当时中国五溪南蛮之地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城市的繁华和人们的愉悦,不言而喻。
那么,在这种欢庆的日子里,会不会有牛头宴呢?我以为应该不会有。在农耕社会里,牛是耕田犁地的主要劳力,且数量有限,不可能随意宰杀。在最新挖掘出土的文物边,据说也很少看见牛骨头。
有一种可能,牛头宴出现多是战争的需要。而这种战争,定有“壮士一去不复返”之悲壮。纵观湘西土司的历史,彭冀南抗倭最为著名。
在彭冀南墓志铭里,记录了他抗倭的历史。1554年,明朝嘉靖33年,春节前夕,为保卫中国东南沿海安全,抗击倭寇侵略。年仅18岁的二十六代土司彭翼南奉朝廷之命率二千土兵赶赴江浙,斩杀并俘获倭寇2200余人,令敌闻风丧胆。
“吴越闽广,至今蒙其福。”彭冀南因此受到朝廷嘉奖,赐服三品,并授“昭毅将军”等,《明史》称“自有倭寇以来,东南用兵未有逾此者,此其第一功云”。即立“子孙永享”牌坊以昭纪。
从出土的文献中,可以知晓,忠君爱国,是永顺土司的家风,保境安民,为永顺土司的家德。据《永顺宣慰司历代稽勋录》记载,土司多以忠为谥号,有忠武彭允林,忠勤彭世雄,忠贵彭冀南等。
按940年矗立的溪州铜柱盟约,永顺土司多在管辖的范围内活动,不管外面朝廷更迭如何血雨腥风,他们则“永无金戈之虞,克保耕桑之业。”从而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而不衰。那么,当时接到抗倭命令的彭冀南,心情可想而知。
第一次向外出兵,且是数千里之外的大海边,非同小可。虽不知倭寇为何物,但能让朝廷之兵溃不成军,其实力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来一次牛头宴壮行,显示土家儿女的雄心和胆略,应是顺理成章。
闲时为民,战时为兵。历史往往由无数平凡的人写就,放飞思绪,也许当年有那么一个青年汉子,听说要去远方抗倭,踊跃报名参加。那准备春耕的牛怎么办呢?依依不舍,老牛触情流泪,托梦要带它前去,朝夕相伴。山高路远,汉子含泪宰牛,以表抗倭决心。
这个故事不会写进历史,中国历史多以大人物面孔示人,但无疑会感动当时的彭冀南。为鼓舞士气,他可能干脆把汉子的牛头熬成一锅汤。腊月里,出征抗倭的土兵,人人手里端一碗牛头汤,面前摆一罐子土酒。您甚至可以设想,那一天,大雪纷飞,寒风呼啸,出征的士兵们站姿如兵马俑。
风声雪声呐喊声,声声犹在耳。那时候,彭翼南定在发表出战檄文,这位把王阳明思想写进墓志铭里的青年才俊,一定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句句哲言。可惜的是,我翻遍所有的资料,都没有找到这文章。但对可能有这样暖人的故事,我深信不疑。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牛头宴上,彭冀南发誓,跟他出征的子弟们,不是战死疆场,便要回到故乡。饮水思源,叶落归根,至今仍是湘西人最朴素的生命坚守。这会不会与传得神乎其乎的“湘西赶尸”有关,不得而知。
彭翼南率兵出发时,正是1554年腊月23日,土家儿女以国家利益为重,随即开赴前线。这就是土家族“过早年”或“赶年”的来历,在我熟悉的湘西地区,至今仍口口相传。
1556年8月25日,经过24天最后一战,终于全歼倭寇,斩获贼首千余,溺焚者无数。彭冀南班师回乡,留下了永顺土司保家卫国的辉煌战记,载入史册。据说还留下一把斩无数倭寇的大刀,曰彭公刀,至今下落不明。
1728年,为消弱土司权利,清朝实施“改土归流”,牛头宴也随之逐渐失传。2007年永顺县组织有关人员挖掘,经过反复试制,终于成功。2008年9月,在芙蓉镇首届土家族毛古斯文化节举行时隆重推出,广受欢迎。
第一次牛头宴,传言是将整只牛头蒸熟后,连大铁锅一起端上席,并配以泡红辣椒、酸肉、蒿子粑、腊肉等,客人们用刀子切割牛头上的肉食用。
我参加的第二次牛头宴,显然变了,少了份粗犷,多了些文雅,客人们再不需要亲自切割,由厨师们代劳,然后放在碗中,供大家慢慢享用。当然,像我这样好事者,也可亲自操刀,露一手。
牛头宴看起来确实吓人,吃起来却十分鲜美。这种清淡的牛肉,表面上极为普通,但奥妙就在用了几十斤牛骨汤炖制而成,鲜味几乎浸淫到了每一块肉的缝隙里,鲜嫩酥香,肥而不腻,细细咀嚼,令人唇齿留香。
滚滚长江东逝水,念天地之悠悠。今天,一边读史,一边笔记,再回味那牛头宴,几分感伤,一些闲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