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坑:一个古村的新生
图为李家坑修复后的村容村貌。
安静的李家坑村突然又热闹起来了。6月27日,李家坑漂流节开幕式举行,吸引了包括在甬高校校友会100名校友在内的旅游爱好者。他们穿行于古树老屋之间,漂流在清清溪流之上,走古道,尝山味,放松了心情,玩得不亦乐乎。“这里空气清新,农产品新鲜,住在这里真舒服。”来自上海的退休干部傅先生说。
“深藏”于海拔800多米杖锡山麓下的李家坑村,隶属于鄞州区章水镇,北面与余姚相接,群山环抱,一溪穿村。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村民和村集体收入单一,经济欠发达。
走进李家坑,一座座用块石垒成墙基的两层楼四合院遍布村落,屋与屋之间是高耸的马头墙,台门上镶嵌的砖雕门匾,字迹清晰:“环溪楼”“莫厥修居”“与鹿游”“凤跃鱼游”“千祥云集”等,令人想起当年的富丽堂皇。村内还有李氏家庙、务本堂、善教初等学堂等遗迹、旧址。
有专家认为,这些建于清朝中晚期及民国的建筑,四合院民居,布局讲究,层次分明。这样的房屋结构和村落风貌,如今在江南地区已经十分罕见。“保护古村,开发旅游”成为李家坑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共识。
从部队退伍回乡创业的李红伟,扛起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后,下决心要让古村重获新生。他家住在城区,每天驱车近两个小时进山,城区山里,来回奔波。他和村干部们一起积极开动脑筋,编规划,立项目,争取各级部门的资金扶持、智力支持。
“通过土地复耕获得奖励资金,用于整理村容村貌,修复古村。”村主任沈功其说,村里请专家进行总体设计,严格执行“修旧如旧”的方案,拆除不协调的建筑和无人居住的破屋,节省下了百余亩土地并复耕,争取到造地资金800万元。对沿路民宅的改造,个人出资一半,村集体补助一半。这一政策受到村民的欢迎。
经过近两年的改建,如今的李家坑面貌大变:山石垒砌成的石屋色块斑斓,电线、污水管道下埋,路面铺上鹅卵石,全村俨然成为一座浙东古建筑博物馆。去年12月,李家坑村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与此同时,旅游开发也早在2008年就启动,第一个项目是“四明山大峡谷(李家坑)漂流”。目前,这个被誉为“浙东第一漂”的项目,由宁波恒悦旅游景区管理公司负责经营。该公司总经理王林彬介绍,为打造安全的漂道,已投入300万元对溪坑进行改造,并与上海、杭州等旅行社“携手”,与周边的丹山赤水、西山阁、仰天湖等合作,年游客量七八万人次,今年有望突破十万。
随着游客的增多,村民们瞄准商机,开起了“青水湾”“明山阁”“漂流农家饭店”“环溪楼农家乐”等餐馆。“原来卖难的花旗芋艿、吊红、茶叶等自家特产,如今在家门口就被游客买走了。”一位村民说。
据介绍,目前,该村投入530万元已建起2500平方米的村服务中心,投入250万元建起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百步阶居住点已启动旧村改造,将新建82套三层楼的农民公寓;同时,村口公园建设已启动,风雨廊桥项目开始招标。为了与古村旅游配套,今后还将兴建一个500亩的高山蔬菜基地,民宿项目正在招商引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