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推出文物事业发展 “组合拳”

  “今天是山东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日子。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成立,齐长城文物保护18项工程全面启动,山东省文物保护科研修复工场启动建设,喜事连连,令人鼓舞和振奋!充分表明省委、省政府对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于促进文物事业繁荣发展、推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是新的起点,更是新机遇、新挑战。”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说。

  6月24日上午,在济南唐冶新区山东省文物保护科研修复工场项目工地,山东省副省长季缃绮为齐长城文物保护18项工程实施单位授旗,与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共同为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揭牌。山东省文物保护科研修复工场启动建设。

  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助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申遗

  山东北临渤海,南接黄海,拥有三千多公里海岸线和众多优良港湾,自古以来海上水路运输发达。山东还有微山湖、东平湖,以及黄河、京杭大运河、胶莱运河等丰富的内水资源。在山东辽阔的海域和内水水域,保存着大量的沉船遗址、水工设施、文物遗存。

  水下考古在山东开展得比较早,经过20多年的建设,初步建立了一支能力较强的专业化水下考古队伍,对山东沿海进行了多次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和发掘。全省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填补了全省内陆河流湖泊水域调查空白。目前明清沿海海防设施保护总体规划已获立项,东平湖水域及其周围淹没区遗址调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正式启动。

  2014年9月,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青岛设立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近年来,随着国家海洋强国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山东省蓝黄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加强水下考古成为山东文物工作的紧迫课题,山东水下考古力量亟需整合,建立专门机构,强化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为此,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指示要求,山东省文物局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相关调研工作。今年2月12日,山东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成立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为山东省文物局所属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全省水下文物的调查、保护、发掘和研究工作。这是全国首家省级水下考古专业研究机构,对于推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助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申遗,促进山东蓝黄经济区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文物科技创新平台

  今年2月12日,为进一步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做好馆藏及考古发掘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山东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成立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中心为山东省文物局所属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的有关工作,承担文物修复的研究、技术推广、学术交流工作,培养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负责人王传昌介绍,近年来山东高度重视馆藏及考古发掘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保护修复项目。但囿于历史原因以及专业技术力量分散等诸多条件限制,加之近年来大量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每年以数万件的数量增长,全省馆藏文物中1/3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亟需保护。成立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将有力整合全省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术和人才力量,全面实施文物保护修复工程,对于提升全省文物保护科技能力和水平,让馆藏文物“活”起来具有重要意义。

  齐长城保护18项工程:打造“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

  齐长城,即东周时期齐国所修筑的长城,是我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全长641.32公里,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祖”。

  2008年山东启动了“齐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经过近4年持续不懈的努力,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早期长城的田野调查工作,编制完成《齐长城总体保护规划》。

  目前首批长清段、临朐段、安丘段等18个段落的修缮工程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设计总长度61266米,投资预算2.4亿元。18项重点工程全面启动后,齐长城保护工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我们将按照山东省‘七区两带’文化遗产保护片区规划要求,通过文化遗产展示、沿线景观建设等手段,分期分批实施齐长城系列保护工程,着力打造‘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彰显文化遗产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要严格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要求,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精心组织、科学施工,打造精品文物保护工程。”谢治秀说。

  山东省文物保护科研修复工场:文物收藏、修复、展示和交流的新窗口

  山东省文物保护科研修复工场建设,是山东省重点文化工程项目,是省委、省政府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

  项目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唐冶新区,规划占地10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项目集收藏、保护、修复、科普于一体,主要建设文物标本库房、考古整理基地、文物保护修复基地、公众考古科普中心四个部分。

  据悉,项目建成之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将迁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馆藏文物和考古发掘标本收藏管理、保护修复、整理研究、成果展示场地匮乏等问题。

  山东省文物保护科研修复工场,将成为山东省文物收藏、修复、展示中心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成为济南东部新城的文化新地标。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