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借申遗提升丝路文化遗产保护 助力一带一路

  “申遗最终是为了更好保护文化遗产。”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如是说,“一带一路”除经济内容外,还承担着古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播,成功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是其重要载体之一。

  2014年6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3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陕西新增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和张骞墓7处遗产点,展现了丝绸之路从开通、发展到繁荣、鼎盛等多个历史时期风貌。

  周魁英透露,此前“藏于深闺人未识”的部分遗产将迎来升级保护和开放,并会完善相关陈列设施、基础配套。

  陕西省文物局介绍,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管理规划要求,2014年对7处新增遗产从遗产本体、文物建筑、附属文物、古树名木、气象气候、地质水文等诸多方面进行监测保护,根据文物特性相应侧重,各项数据显示总体保护情况良好。申遗成功让文化遗产保护与国际接轨,保护措施完善,旅游开发适当,保护与利用科学平衡。

  新增遗产点与“一带一路”建设效果叠加,令陕西旅游业国际吸引力显著增强。2014年,陕西省全年接待境内外旅游者3.32亿人次,同比增长16.5%,旅游总收入2521.4亿元,增长18.1%;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266万人次,增长5%,外汇收入14.16亿美元,增长5.5%。

  针对游客接待量持续增多,大雁塔采取间隔售票等措施进行控制,实现2014年大雁塔瞬时游客不超180人、单日接待不超3000人的目标,在保证文物与人员安全同时满足了旅游与文化传播需求。据了解,此后大雁塔将通过加强管理、适当调整票价等措施,确保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平衡协调。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发挥旅游合作在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独特作用,加强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旅游合作与交流。

  日前,第七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丝绸之路旅游国际大会专家组会议在西安举办。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部主任徐京指出,文化是丝路的灵魂,目前40%的游客因为文化的因素而出游,文化遗产若无法开发成旅游产品,就只是一个静态的保护地。

  地处西安市中心的小雁塔突出普遍价值的传承与展示,开发了“易观导览”手机客户端,提供自动语音导览,运用新型科技手段,加强遗产的观赏性和可读性。此外,小雁塔在民俗节日举办各种庙会、仿古仪式、文化展览,让更多人感受中华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公认的经济、文化、旅游大通道,陕西近年来开通众多国际航线,运行联通国内西北段的旅游列车,推出丝路自驾游路线,推进落地签证、过境免签等便捷旅游者措,拓展丝路旅游市场。陕西省旅游局称,汉唐帝王陵墓群目前也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正在规划建设的汉唐帝陵文物旅游路线,可串联起29座汉唐帝陵,实现一日“穿越”汉唐,拜谒30位(乾陵合葬唐高宗与武则天2帝)汉唐皇帝的构想。

  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了解,该省正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文物单位申遗,借申遗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茂陵、鸠摩罗什塔、昭陵、乾陵、唐长安城遗址(西市、兴庆宫、天坛、含光门、延平门、明德门遗址)、法门寺地宫、大秦寺塔、西安清真寺、统万城遗址、中国明清城墙(西安城墙)、山陕古民居(党家村古建筑群)共11个丝绸之路拓展项目,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针对陕西坐拥丰富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资源,且受大多数游客青睐的盛况,陕西省旅游局局长杨忠武慨叹:“千百年来,它们传承了深厚的丝路文化,讲述着精彩的丝路故事。”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