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考评市民为申报助力
2015-06-16 14:43:26 作者:华晓露 来源:温州日报 已浏览次
温州到底有多少历史文化遗迹?刘基庙、老鼠山、四连碓、白马殿、永昌堡……这些名字你是否能脱口而出?6月13日,在温州博物馆推出的庆祝“全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中,“手绘温州遗迹地图——做文化遗产小导航”活动用绘画和拼图的形式,让青少年走近温州地理布局,熟悉文化遗产分布情况,受到参与者的喜爱。“参加这样的活动,能让我们从小培养对本土历史文化的热爱,树立遗产保护的意识。”温州市第十七中学学生姚朵拉说。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年来,一座座古建筑、一条条特色街区、一个个文化场馆,让历史感与现代感融为一体,市民的生活越来越有文化气息。与此同时,申名激发了温州人的历史自豪感和责任感,市民自觉投入到历史文化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中来,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自觉力量。
今天,我市将迎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评专家组,开展为期3天的名城考评工作。
文化惠民,为生活“加码”
6月6日,南戏博物馆里,李美凤、周妙利、张妙玲、童红霞等越剧名角上演乐清市戏曲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原乐清市越剧团)的巅峰之作、温州市南戏新编系列工程之一《洗马桥》。起承转合间,把发生在本土的经典故事演绎得甚是精彩。
台下,座无虚席。戏迷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天真稚嫩的儿童,青春洋溢的大学生,还有不少外国友人。戏曲结束后,戏迷们在这个依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益康钱庄旧址布展而成的博物馆里,参观“南戏的源流厅”、“南戏的发展厅”等八个展厅,了解南戏的起源、发展与成熟的过程。南戏百态,尽在其中。
6月13日,温州非遗馆里,一场名为“童心无限,亲子互动”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小女孩扒在老艺人的摊上眨巴着大眼,见眼前的老先生用一点点糖稀,吹吹捣捣,揉来捏去,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孔雀就在眼前开屏了。“哇,真神奇,妈妈这是什么手艺啊?”女孩指着“孔雀”欢声雀跃。“这叫吹糖,是传统行当,妈妈小时候经常能在街上看到。”
“百工一条街”上,瓯窑非遗传承人一边向孩子们演示拉坯的手法,一边耐心地答疑解惑。“传统文化太重要了,应该多让孩子接触。这个非遗馆带给孩子和我们很多乐趣。”家长沈敏说。
近年来,朱自清纪念馆、南戏博物馆、谢灵运纪念馆、温州数学名人馆、温州非遗馆、东瓯国历史陈列馆、让·平祖居陈列馆、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温州教育史馆等10处专题博物馆建成开放,金州动物博物馆、叶同仁中医药博物馆、龙湾醉壶楼紫砂博物馆、白水民俗博物馆、瓯海藏灯阁等一大批民办博物馆也悄然出现。
温州文化的血液在加速流动,这些文化场馆带着知识文化的营养流向每一个需要的人,丰富百姓生活。
市民支持,为申报助力
在市区飞鹏巷98号(原陈宅)的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内,一幅幅字画、一本本字帖、一枚枚印章,诉说着“马氏双璧”的荣光。这些物品,都来自马氏家族及热心市民的捐赠。
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于2013年开馆。在艺术馆筹备期间,马氏家族将珍藏300年来千余件藏品,包括书画、印章、画稿、手稿、信札、书籍、照片等,悉数捐给艺术馆。此外,我市收藏家沈国林、叶众、林晓克等也分别捐赠了相关书画和信札。短短几个月,共收到社会各界捐赠的书画、信札等藏品达2200余件。
“这些信件放在艺术馆,是最好的归属。”当年,沈国林将从上海收集而来的1935年至1952年间马公愚父亲写给马公愚的89封家书装裱成四个册页,捐给该艺术馆。在沈国林看来,这些家书的内容不仅对马氏家族有特殊的意义,而且对当时温州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价值。“作为温州人,应该把这些东西捐出来。”
2012年6月,经过两年多的资料整理和修缮施工,位于市区仓桥街102号的夏鼐故居正式免费对外开放。故居里,夏鼐先生用过的一些家具和旧物,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它们的捐赠者,便是夏鼐先生的直系亲属,其中包括他的小儿子夏正炎。
得知温州市正式着手筹建夏鼐故居后,远在北京的夏正炎和姐姐夏素琴便开始收集整理父亲生前遗物,包括一些从温州带出来的老物件及当年留学时期的物品,还有许多外事活动中外友人馈赠的小礼品等。他们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先后分两批通过温州博物馆,向故居捐赠了400余件物品。
“先父对故乡有很深的感情。市政府及家乡的父老乡亲都在为修缮故居而努力,作为子女有责任支持。”夏正炎表示,当初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捐赠,使故居建成为较丰满地展现先父一生风采的纪念馆。如今,更希望故居的建立,能为家乡的“文化窗口”锦上添花。
事实上,南戏博物馆和夏鼐故居只是一个缩影。在这几年的文化发展进程中,市民在享受文化成果的同时,纷纷助力文化发展。如,温州非遗馆、让·平祖居陈列馆、叶同仁中医药博物馆等在开放之初,也收到不少市民的捐赠。另外,在文保单位的腾空、修缮过程中,也得到市民的大力支持。文保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总体比较顺利,特别是前期一些文保单位的腾空,多亏了市民的支持。”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