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海上丝绸之路”温州印迹瓯窑码头灯塔……

  温州山河秀美,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是山水诗的发祥地、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多年来“永嘉学派”和温州模式新老文化在这里激荡和融合,孕育了叶适、孙诒让、苏步青、吴百亨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古迹。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既彰显温州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又延续了温州城市文脉、打造温州人精神家园。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海·河·陆,看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报道,全方位、多视角地看温州、看名城、看温州文化历史,为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鼓与呼。

  1997年10月,江心屿古塔,被国际航标协会评为世界历史文物灯塔。所有推荐的历史文物灯塔中,江心两塔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上最古老的灯塔,且被排在第一位。为此国家邮政部专门发行了一套包括江心双塔在内的五枚古航标灯塔的纪念邮票。

  “这也是所有历史文物灯塔中,唯一超过千年历史的灯塔。”市博物馆原馆长金柏东说。

  记者了解到,与江心两塔并称温州沿海三大古代灯塔的,还有城区的净光塔和乐清东塔,当时一到晚上,“塔灯荧煌”,为海泊进入港口指示航向,保障着船只的安全航行。

  和古塔一样为温州古时海贸起了一定护航作用的,就是炮台和古堡。明朝时期,温州沿海备受倭寇侵犯,龙湾永中当地王姓族人修建了永昌堡,这也是当时沿海重要的抗倭重地。而清光绪年间,为抵挡外国列强肆意侵略,龙湾山和乐清盘石山巅同时建造了炮台,两座炮台隔江对峙,守卫着东瓯大门。

  瓯窑窑址多达180处

  记者了解到,在龙泉窑兴起之前,瓯窑曾兴盛一时,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各国。

  除了日本宇治市净妙寺遗址出土的青瓷水注,和西山正和堂窑址出土的执壶,粉盒,灯盏,碗等在造型、釉色方面都很相似外;瑶岙、岩头等窑址的各式造型碗,与埃及旧开罗、福斯塔特、基尔瓦遗圵发现的南宋敞口、弧腹、釉色青中泛黄的莲瓣碗基本一致;1966年温州慧光塔出土的伊斯兰玻璃瓶,据分析,该器是北宋时期从中亚传入温州……

  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明,温州古时与世界各国的海上贸易和交流频繁,尤其是瓯瓷,一度远销各国。1988年4月,在洞头北岙镇,发现了一座元代青瓷窖藏,内藏莲瓣盘、菊花纹碗、高足杯、葵花口盏、月梅纹碟和团菊纹盘等青瓷50余件,这些青瓷都是古时外销瓷中的典型商品。

  这么多的瓯瓷,都是哪里烧制的呢?记者追寻历史的痕迹,在市区景山公园东门处,找到了两块青石碑,上面刻印着“西山青瓷窑址群”的字样以及简单介绍,表明这里是曾经烧制瓯窑的地点之一。

  记者了解到,除西山青瓷窑址群外,温州现已查明的瓯窑窑址共多达180处。永嘉启灶窑址、钟山窑址、眠牛山窑址、岩头窑址,以及瑶岙窑址等,都曾兴盛一时。尤其是鹿城区西山窑和永嘉启灶窑,出产的瓯瓷造型精巧、釉色淡雅、纹饰舒展,早在唐宋时期享有盛名,在外销瓷中也具有代表性。

  海贸造就温州精神

  温州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据史料记载,中国第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始于秦汉,在西汉武帝时期,番禺(今广州)、冶县(今福州)、温州、宁波为全国四大对外贸易口岸。宋元时代,政府在温州等设置了市舶务、市舶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在最高峰时达到50多个。

  清朝,温州港开埠后,“海上丝绸之路”一直在延续,温州通过这座码头,和世界各国进行源源不断的物资和文化的交流,从而带来了近代工业的诞生。温州机械工业的始祖毓蒙铁厂、第一家肥皂厂、最早利用蒸汽机作动力的工厂锯板厂等都在这一时期出现。

  解放后,当时的温州港务办事处对已腐烂的原招商局码头木引桥和木栈桥进行修复,并安装了铁驳,使其成为当时温州港唯一的生产码头,即后来的一号码头。在随后几年,一号码头往西沿着朔门至麻行一带,相继建设了港务二号、三号和四号码头,并最终联结在一起形成了温州港历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港区——朔门港区。当时,温州的特色手工艺品,如油纸伞、草席、瓯绣等通过海上贸易,输送到菲律宾、日本以及阿富汗等十余个国家,深受国际友人青睐。

  千年的海上贸易历史,不仅带动温州城发展的历史车轮,更铸就了温州人不怕艰险、吃苦耐劳、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申请“海丝”申报城市

  自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以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发展国际海洋合作关系的重要决策。

  目前,曾经是东部沿海重要历史海贸城市宁波、蓬莱、北海、扬州、福州、泉州、广州、漳州等,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且今年我国将完成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准备工作。

  记者了解到,作为“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温州目前也正在积极申请“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城市,并已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温州博物馆原馆长、资深文物专家金柏东告诉记者,作为介于宁波与泉州之间的“海丝”南方重要海港,温州至今存留大量与“海丝”文化有关的文物遗存,无论是从历史史实,或是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今后温州对外开放和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温州都应据理力争加入海丝申报工作。

  温州港是“海丝”起点之一

  龙泉窑并不是通过温州港直接远洋运输到欧洲的。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杜杜·迪安所著的《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中提到,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国境内主要有泉州、广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喂给港组成。而温州港就是宁波港的一个喂给港,属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

  经考古研究证实,龙泉窑从龙泉,沿水路一路往东再往南运往瓯江下游,在温州港小船转换成走海运的大船,再从温州运到宁波,然后在宁波换上远洋大船,途经马六甲海峡,运至东南各国,或越过印度洋最后到达欧洲各国。在这条漫长的海贸线中,温州港是必经之路。

  经过千年的发展,如今的温州港已经难觅当初的模样,但历史总会留下点滴的痕迹。记者在朔门的瓯江边看到,一块写着“一号码头”的牌坊和旧址石碑,诉说着其中一段的历史。

  元代时,温州拱北门(朔门)外沿江一带就建成了上千米的大石堤,并建有码头,供官船和中外海船靠泊之用。到了清朝,温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当时的温州招商分局在北门外江边建造了温州港历史上第一座浮码头,这就是朔门一号码头的由来。

  千年古塔为航标

  因为海上贸易,唐宋元时期,温州港一度兴旺繁荣,来往船只络绎不绝。但那时没有先进的导航科技,在汹涌的瓯江中,来往温州港的船只是如何安全靠岸的,航行的安全是怎么保障的?

  这就不得不提对峙于江心屿东西两屿之上的两座千年古塔。这两座唐风宋韵的古塔,如今已经成为温州的标志和名片,让游客们流连忘返。但它们不仅仅联系着佛教文化和冮心屿历史,在历史上还具有非常重要的航标灯塔的作用。

  自唐以来,温州的商业与造船业非常发达,外销和航运完全依靠温州港。在长期的实践中,船员们发现,船舶白天航行,以东、西两塔前后并一线为航道,可不致绕道,直达码头。对此,北宋温州太守就有诗云“弧屿今才见,元来却两峰。塔灯相对影,夜夜照蛟龙。”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