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墙遗址一带,曾是“长生”一条街

  近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开披露,去年配合工程建设所发现的市一大道疑似宋明城墙遗址得以确认,并且此发现被列入“全国38项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一带隐藏的绝非只有城墙的痕迹,大吉利是讲句,这里还有一段白事回忆,一切要从城西方便所讲起。

  话说,从前这一带都是靠近城墙的荒芜的高岗之地,平时鲜有百姓居住活动。到了清代的光绪年间,这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一年,广州城一带瘟疫流行,百姓病死无数,城内的死者及垂危病人,多被送往越秀山麓三眼井街(现广州市二中附近)的城北方便所善后。因为晚上城门关闭,城外的死者无法送入城北方便所收殓,不少就被弃置在这里的高岗茅寮、空地间。只见死者横七竖八躺卧,其间甚至夹杂着垂死之人奄奄一息的痛苦呻吟之声,凄惨非常。当时有个善士,叫吴玉阶,他和另外23位善心人发起募捐,在西城门外筹建城西方便所,负责收殓路边的尸体,并对一些病倒街头而未死的人进行收治。清朝末年,城西、城北两个方便所合并为“城西方便医院”,院址就选择原本城西方便所的位置。该院收容对象为异乡旅客、官吏随从、役夫及劳苦大众,旨在给有病者赠医施药,给逝者施棺殓埋。在1911年同盟会起义失败后,就是方便医院出面与清政府交涉,将一直无人敢收殓、暴露街头的72名烈士尸骸殓葬于今日黄花岗72烈士墓的。话说回来,这间方便医院在哪呢?其实,它就是如今广州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

  直到民国开马路之后,这一带更是成为了“长生”一条街。其时开出的一条马路叫长庚路,即如今人民北路。当时,这条路有好多“长生店”,也就是棺材铺了。那时广州人不会直呼“棺材”,认为不吉利,而叫“寿板”。“长生”一条街的形成,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当然就是因为方便医院。方便医院当年的主要服务是留医、赠药、急诊、殓葬四样。其中尤其以殓葬突出,一来其最初就是收敛死者的方便所;二来其面向的是穷苦病人,病死在医院的人,不少都需要医院施棺殓埋。故此,在殓葬方面,方便医院规模比较大。第二是因为到了民国时期,这一带仍然人烟很少,并没有什么居民。第三则因为这处向北出大北门就是越秀山脚的义庄—白云寺,可以在那里停放灵柩。第四个原因,恐怕如今的年轻人都猜不到。原来这处北边有流花桥,民国时候是处决犯人的刑场,俗称“打靶地”,每日行刑产生这样的“生意”,当然就要就近了。

  民国时候,广州有三大殡仪馆—粤光制殓股份有限公司、乐天制殓公司和别有天殡仪馆。其中别有天殡仪馆则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开业,初期设于大佛寺,但因为地方狭小、设备简陋、卫生较差,又靠近民居,遭到周边居民的强烈反对,第二年便迁往大德路249号(今广东省中医院对面118号),不久后又设立分馆。无独有偶,分馆就设在清代城西方便所附近,也就是如今广州医学院护理学院旁边。

  然而,这条“长生”一条街,在经历“文革”的“破四旧”之后,最终消失殆尽。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