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遗址:一寸山河一寸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

 

      从保山出发走老320国道经707往松山,山道狭窄,怪石嶙峋,盘旋颠簸,一步一弹,有记者顿感不适欲呕。“不颠就不是滇缅公路了。707,不是什么保密单位,因为滇缅公路从昆明到这里正好707公里,就叫707了。”陪同的保山市干部刘云燕说。

 

      这是一条血路。东起云南昆明,西至畹町出境,直通缅甸腊戍,全长1000多公里。1937年底开工,短短9个月建成,云南20万各族人民逢山开路,绝壁架桥,用最原始的工具“一点点抠出来”,3000多人献身于此。没有炸药,就烧红岩石再浇上冷水使其迸裂;青壮年多已开赴中原抗日前线,筑路主力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

 

      这是一条生路。1940年9月,日军侵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成为唯一一条国际援华物资补给线,被称为抗战生命线。生命线上的咽喉——惠通桥,定格在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

 

      怒江西岸,正午灼热的阳光下,1944年滇西反攻时复建的惠通桥空悬江上,红漆斑驳,铁索依旧,桥上木板已被抽去,仅留桥塔和桥架。松山遗址管理所工作人员华正波的讲述,将我们带回70多年前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

 

      1942年2月,10万中国远征军跨过惠通桥入缅作战,5月初败退回国。日寇紧追不舍,5月3日国门畹町沦陷。5月5日的惠通桥上,从怒江西岸去往东岸的车辆排到了几十公里外,“散兵难民混杂抢行,商车军车推拥争道”。中国远征军工兵24营少校营长张祖武受命在敌人强占惠通桥时择机爆破,炸药已经准备就绪。这时还没人知道,日军已经伪装成难民来到了桥西头。

 

      一个偶然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一辆商车在惠通桥上损坏,车主不服清障调度,被宪兵开枪击之。桥西头,日本兵以为事情败露,开枪射击。桥东岸的张祖武果断处置,一声巨响,惠通桥坠入江中。

 

      桥断后,日军企图以橡皮艇强渡怒江,中国远征军奋力阻击。日军望江兴叹,跨过怒江直逼昆明进攻重庆的计划破产。中日两军开始了长达两年的隔江对峙,惠通桥西北6公里处的龙陵松山,成为日军怒江以西最前沿的桥头堡。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