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留下的珍稀文物让我们懂得更多

今日起,由深圳市国廷文物有限公司组织并冠名的《中华文物知识大讲堂》,将以每周一讲的形式在本报刊出。面对悠悠华夏五千年文明和不可胜数的史料与文物,若仅用书本知识去概括和解读,必显得渺小和微不足道。庆幸的是,祖先们似乎预知了未来世界,不仅早在夏商时期就发明了青釉瓷器,生动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与制度,到了东汉晚期,还将制瓷技术发展成熟,并在宋代,特别是明、清时期,把这一千年不朽、记录中华文明史最好的载体推向了艺术的巅峰。这就是今天人们普遍推崇的宋代五大名窑和明、清官窑瓷器精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雍正–粉彩人物故事 祝寿图八方花觚》 高:51.4CM 口:27.2 X 23.6CM 足:21 X 19CM (选自国廷文物)

 

      编者按:

 

      今日起,由深圳市国廷文物有限公司组织并冠名的《中华文物知识大讲堂》,将以每周一讲的形式在本报刊出。面对悠悠华夏五千年文明和不可胜数的史料与文物,若仅用书本知识去概括和解读,必显得渺小和微不足道。庆幸的是,祖先们似乎预知了未来世界,不仅早在夏商时期就发明了青釉瓷器,生动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与制度,到了东汉晚期,还将制瓷技术发展成熟,并在宋代,特别是明、清时期,把这一千年不朽、记录中华文明史最好的载体推向了艺术的巅峰。这就是今天人们普遍推崇的宋代五大名窑和明、清官窑瓷器精品。

 

      讲文物收藏,离不开历史。而研究历史,则是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必修课。为了在历史的长河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找出一条主线,本栏将从明清官窑瓷器精品讲起,结合屡屡发生的实例,以专业标准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读者和广大收藏爱好者实用的知识和经验,让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珍稀文物帮助我们长知识开眼界,让我们充满自信和力量。

 

      知识是力量也是财富

 

      既然是文物知识大讲堂,首先有必要搞清楚什么才算是文物。按照目前较统一的说法,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物质和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其基本特征首先必须是由人类创造,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其次,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是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也就是说,是不可再生、再造的。按照这样的定义和标准,能够称之为历史文物的东西,应该无须争议,且不存在仿制或高仿之说。因为,真正的文物是无法仿造的。这一点,不是仿制者不懂,而是利益的驱使和无知的人们给仿制者提供了市场。这种现象古代有,近代有,今天仍然有。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真正掌握了文物知识的人面前,仿品永远不会被视为珍贵文物。在广大文物收藏爱好者具有相应知识后,仿品就将再不会有市场。事实上,历史文物无论从技术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仿制。

 

      谈到文物知识,从考古角度而言,分类亦相当广泛。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主要是物质的遗存,或者说是遗物与遗迹。一定时期之前的遗物与遗迹,就是我们称之为的文物。

 

      被分为史前考古、历史考古、田野考古及各种特殊考古学(按研究对象不同而分有美术、宗教、古钱、古文字、铭刻)等分支。又如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岩画到各个时代的绘画、雕刻、造像、各种工艺品及神殿、寺庙和石窟寺,陶器、石器、铁器、骨雕、瓷器等。由于存放、完整、最接近原貌等因素,千年不朽的瓷器,就成为人们最为青睐、可传承的藏品。又由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随着时光流逝,战争动荡和搬迁,保存完好的瓷器会随着越来越少而变得以稀(少)为贵。

 

      收藏文物须熟悉历史

 

      长期以来,宫廷文物被视为遥远而神秘的东西。这大概是由于绝大多数文物精品的悠久历史和为皇家所用、被皇家垄断所致。在古代,御用品是严禁民间拥有和使用的。因此,绝大多数百姓不要说能拥有一件御用精品文物,就连看上一眼的机会也很少。其次,古代的宫廷用品是随着需求量的增加和技术的成熟逐步由“采办”向“造办”过渡的。例如,宋元两代就开始设立官办产业,到了明代逐步形成了景德镇的官窑体系。在“采办”期间,宫廷的专职官员和地方的官员会将百里挑一、万里挑一的民窑精品选进宫。由于烧制一件精品成本巨大和不易,未被选中入宫的上乘品,也大都被官僚买办、大户人家所垄断。

 

      元朝统治的97年间(1271-1368),统一的造办尚可满足整个统治集团的需求。但是,到了明代后期,中国人口已接近2亿,仅朱明皇室成员就已近50余万,朝廷各级官员数量达数百万之多。到了清代,为避免封王制度造成的权力分散,统将王公贝勒集中于京,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而集中的皇室系统。原有的造办体系,无论从质量、规模还是发展等方面就都无法满足这一需求,“造办”体系一分为二,一个是专供宫廷的“养心殿造办处”,一个是供应皇室体系及馈赠国外首脑所用的“内务府造办处”。著名的陶瓷艺术之瑰宝——珐琅彩瓷(瓷胎画珐琅),就是在康熙帝授意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在当时属于仅限制作人知道的宫廷机密。如此一种体制和状态下,以及当时信息传播手段的落后,百姓们若想了解有关制作知识,可谓绝无可能。于是,传说就成了人们了解事物的主要途径,而这样的传说所产生的误区和误导,造成了数不清的悲欢离合。

 

      今天,国家有了《文物法》,人们可以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买卖文物,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曾被冠以皇室御用的文物精品买回家光宗耀祖而不再担心被灭九族。可以说,我们今天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

 

      真知灼见与众说纷纭

 

      之前,福建一个上市公司请专家帮忙分批购进若干“国宝级文物”。后来,在资金需要时,想把过去部分藏品出手。于是,请了数批行家、藏家到场。结果,出现了同一件“文物”众说纷纭的局面。专家们各执一词,说法不一。最终,没能使欲出手的“文物”成交。又如,新加坡的一位“藏家”在给他人介绍的时候大谈:明清的东西都是垃圾,只有汉唐的东西才真正具有价值。还说,越是古老的东西,越有价值等等,这是无知和极其片面的说法。“秦砖汉瓦”确实古老,也是文物,但其历史价值、观赏价值,传承价值等,就远不如一个小小的清代珐琅彩烛台。其实,上述两种情况揭示同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知灼见?在是非问题上该听谁的?在自己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该信谁的?

 

      有句俗话叫“久病成医”。一个腰椎间盘突出多年的病人,不仅脱口可以把症状、病因、治疗、康复等说得头头是道,还可以把中、西医理论与利弊分析条理分明。甚至令许多医学院的毕业生都望尘莫及。这不仅是因为有切肤之痛,切身体会,还因为他不主动去研究学习,不锲而不舍地寻求良方,他就始终不能摆脱痛苦。这与一些交了太多学费,用血汗换取经验的收藏家类似。藏家若无知,不在形、款、底、釉、画工及味道上下功夫,稍不留神,就可能血本无归。而一些不涉及买和卖的人,即使能将教材倒背如流,即使手不离章典,也难免在实物面前看走眼。“实践出真知”。收藏,最重要的是知识,收藏的是文物,更是知识。没有知识,最好不要去收藏,或者说,搞懂了再去收藏。在文物的鉴定方面,多问、多看、多比对,尤为重要。

 

      每件文物,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全面了解一件文物,就熟悉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而熟悉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在选购文物的时候,就不会因无知而酿成大错,就不会花钱买教训。有了历史知识,就可以在看似同样的文物中分辨出哪些是古代的真品,哪些是现代的工艺品。哪些是正宗的官窑精品,哪些是后朝仿前朝的文物。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

 

      清·雍正–粉彩人物


      故事祝寿图八方花觚

 

      这个《清·雍正–粉彩人物故事祝寿图八方花觚》体形硕大,稳如泰山。形作八方,分三段拼合。口沿描金,利用花觚四面平整作画板,满绘中国传统吉庆贺寿题材人物故事。图画精描细绘,风格有乾隆后期特色。画中人物生动,故事脍炙人口。全器老色斑斓,通体细密开片,有若“百圾碎”。

 

      该八方花觚,上段绘西王母,凤仪天下。3月3日诞辰,大开盛会,以蟠桃为主食,宴请众仙,谓之“蟠桃会”。八仙赴会,于回程时因各显神通,凭法宝渡东海而触怒龙王,引起惊涛骇浪,后仗曹国舅以玉板开路,将巨浪逼往两旁,得顺利渡海,是为“八仙过海”。

 

      又见蓬莱仙人,互比长寿,见人间沧海桑田,即放一筹,不知不觉已逾千年,祥云仙境,海屋添筹,寿比南山。该八方花觚中段,绘有“刘海戏金蟾,一步一吐钱”;又“和合二仙,和平喜乐,寒山拾得,因果众缘”;又“五谷神农,药王座镇,百病不侵,延年益寿”;又“老子阅经,天地之先,万物之初,普遍永恒,生生不绝”。八方花觚下段则绘有“三星拱照,世泽永昌”;又绘“天姬麒麟,送子赐福”。

 

      雍正皇帝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此时期所创作之人物图像,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包,素材大多为世人熟悉而又景仰之人物。其技法用笔俊秀,准确生动,工笔、写意俱全。此对花觚,人物包罗万象,极其罕见。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