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名儿童在汉阳陵玩考古过家家 挖出不少“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昨日在汉阳陵博物馆,孩子们挖掘出大量『文物』 华商报记者 张喆 摄

 

      “快来看,这是我发掘出来的瓦当!”“看看我挖出来的宝贝是啥?”“咦,这是汉代的陶猪吧!”昨日上午在模拟考古现场,孩子们不时发出这样的惊呼。

 

      昨日,华商生活学院第四期联合汉阳陵推出“探秘汉阳陵体验模拟考古”活动,50名儿童在汉阳陵吉祥物“姗姗”的带领下,重回西汉,当了一回小小考古家,活动现场火爆。

 

      参观 孩子们问题颇多,汉阳陵吉祥物“姗姗”现场解答

 

      “为啥陶俑不穿衣服,还没胳膊?”

 

      汉景帝阳陵陵园位于西安城北的渭河之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地下博物馆,孩子们惊奇地发现,有的陪葬坑里埋着大量的陶俑,这些陶俑只有60厘米高,每个表情都不一样,而且还没有穿衣服,连胳膊都没有。孩子们纷纷问姗姗老师这是怎么回事。

 

      姗姗说,在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死后几乎都是以活人殉葬,进入封建社会初期,社会进步了,就改用“偶人”即俑来陪葬,比如秦始皇的兵马俑,汉阳陵的陶俑。它们为何“裸体”呢?姗姗说,其实这些陶俑在陪葬时是穿衣服的,只是由于深埋地下年代久远,衣服腐朽了。而胳膊当时都是安装的木制胳膊,时间长了木头也腐朽了。

 

      这些陶俑千人千面是咋制作的?

 

      参观时,孩子们被这些裸俑的面部吸引,为什么每个陶俑的表情都不一样,到底是如何制作的呢?

 

      姗姗解释说,这些陶俑制作时首先选合适的陶土嵌进模具内,模具分为头颅、躯干、腿、脚,主体压模成型后,再把鼻、耳等小部件粘接上去。为避免千人一面,工匠对陶俑面部进行捏、塑、刻、划等加工,使其形象各具特色,之后进行窑烧。出窑后进行彩绘,给眉毛、眼睛等涂色,然后二次入窑烘烤。烧好后,给陶俑安装可以活动的木制胳膊,再根据不同身份穿上不同的衣服。

 

      体验 考古专家提前埋好“宝贝”,等孩子们“探宝”

 

      洛阳铲钻探 考古是个技术活

 

      进入模拟考古环节,孩子们兴奋不已。姗姗首先告诉大家:考古并非盗墓,二者有本质区别。考古学是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最大的特点是要对古代遗留下的“实物”资料进行研究,由此才有了古遗迹发掘。在发掘古遗址时,考古工作者不是发现一个文物就挖出来,而是要记录它的位置、它所处的地层、周围文物和它的关系等,用来推断古遗址时代的各种社会信息。而盗墓者就不一样了,他们惦记的是单件文物值多少钱,为了取得它不惜破坏古遗址,毁掉古代现场。

 

      之后,姗姗带孩子们认识了考古勘探的重要工具—洛阳铲。姗姗说,用洛阳铲进行发掘时,要一手把方向,一手用力,利用重力钻孔,孔(洞)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大。通过洛阳铲带上来的土,考古专家能判断地下是否有古墓、房屋建筑遗址等。

 

      快来看 孩子们都发掘出了啥

 

      在模拟考古工地上,考古专家布出了很多探方,每个探方里都提前埋藏了陶猪、陶狗、陶马等物,有的则埋藏了瓦当等。

 

      孩子们手拿着小铲子、小刷子,迫不及待地走进探方进行发掘。不一会,孩子们就兴奋起来,“看我发掘的陶马!”“看,我发掘的瓦当!”很多“文物”都露出了土层,有的孩子干脆把“文物”直接抱了出来。

 

      姗姗说,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在考古时,用手铲一点点地清理土坑里的土,埋在土里的“宝贝”现身后,则需要放慢速度,用刷子细心地清扫上面的浮土。姗姗说,文物出土时,可不能随便清理,比如有的彩绘需要进行现场保护,稍有疏忽,则会破坏文物。

 

      “我发掘了10多匹陶马,很开心,很有成就感!”11岁的皓皓兴奋地说。活动结束后,不少孩子还沉浸在兴奋当中,询问下次什么时候举办类似的活动,不少家长反映,华商生活学院这种灵活的课堂方式,寓教于乐,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动手能力,特别棒!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