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圈里忙晒文物“羊”彩陶“羊”里故事多
2015-03-05 09:19:10 来源:兰州日报 已浏览次
新年伊始,在收藏圈里,各路藏家纷纷拿出以羊为主题的收藏品出来“晒宝”,从艺术鉴赏到故事阐述,讲述了很多藏品里鲜为人知的“羊”文化,也引来了多路藏家对这类藏品的广泛关注。
记者了解到,在这些晒出的文玩里,有玉器,有金器,还有为大众所熟知的陶器。羊,作为先民们生活的重要伙伴,它的形象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东西方交流史。影响着文字、饮食、礼仪、美学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以羊为题材的艺术形象都被巧妙地嵌入到各种宫廷礼器、贵族珍玩、民俗用品和寻常家用中。此外,西北各地还曾留有各种各样的羊的岩画、羊的图腾与崇拜,带着吉祥,带着祝福,展现出浓浓生命与美的气息。而作为我省最为著名的文玩——彩陶中也有很多关于羊的形象。甘肃兰州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海东说:“对于羊的形象,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四羊方尊。将百姓在生活中寻常见到的动物用于礼器的并不多见。在这里,羊是被神化了的,是权柄与威严的象征。类似的艺术制作在我们的省博物馆里也有,在省博保存的一个权杖首上镶嵌有四个羊首,大小就和鸡蛋差不多,也是中国古代用于礼器的动物的例子。羊的造型不仅仅用于皇室,也常常用于民间。精美绚丽的甘肃彩陶上就有很多以羊的形象为基础演化而来的纹饰。”最早的羊形象的陶俑出现于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而在辛店文化之前的文化类型中,有关羊的图案非常少。而在齐家文化中,却发现一只卧着的小羊陶塑,比拳头小一点。形态鲜活生动,具有非常娴熟的雕塑技巧。
考古证明,羊的驯化可以追溯到距今四五千年以前,世界养羊业、养牛业的起源地是西亚。到了青铜时代,养羊业、养牛业传到了东亚。而甘肃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要冲,是养羊、养牛业东传过程中重要的过渡地带,在这片土地上留存下大量的文化遗存。约4000年前的甘肃齐家文化层中出土的黄牛骨骼就被认为是东亚养牛业发展的典型代表。生活上的密切关系,为远古勤劳聪慧的先民提供了美术创作的绝佳的范本。
据省博副馆长贾建威介绍,气候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彩陶上羊纹饰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双钩羊角纹饰。他说,在距今4000年前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其他地区的彩陶此时已基本消亡,而此时甘肃境内的彩陶却依然独具魅力,先后出现了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含有彩陶的青铜文化。当时,位于甘肃境内的气候已趋于干燥,当地居民们过着半农半牧或以畜牧为主的生活。反映在彩陶上,小型带耳器大量增多,象生性纹饰也由水族纹转换为以草原戈壁常见的动物纹为主。动物纹样尤其是双钩纹的大量出现,反映出以养羊业为主的畜牧业的繁荣。比如辛店人以羊为主业,在辛店文化类型的各个遗址中,不仅发现了大量的羊骨,还发现了先民们用骨头做成梳理羊毛的梳子。在一些纹饰中羊和犬是同时出现的,这也是最早的牧羊犬图案。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