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道院文物碑刻拾遗

  茅山自古就是道教名山,千百年来,留下了大量的文物碑刻和文化遗迹,其中价值较高的有梁元帝撰文并书写的《陶先生朱阳馆碑》,陶弘景撰文的《茅山曲林馆碑》,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撰文并书写的《李玄靖(静)先生碑》,唐代诗人李白撰文的《汉东紫阳先生碑铭》,宋真宗撰文并书写的《御制观龙歌并序碑》等。

  许多文物碑刻,由于朝代的更替,道教的兴衰,大多毁于战火或遭受人为的破坏,有些碑刻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或只存残片而难以辨认。尽管如此,据清乾隆《句容县志》记载,清初茅山道观碑刻仍有256处之多。茅山道院现收藏碑刻24处,保护修复文化古迹6处,其他有唐代石刻三官像、金尼玉简、宋代“镇山四宝”砖刻、明代石雕香炉、清代字画等文物多件。其中,北宋真宗皇帝赵恒撰文并御书的《御制观龙歌并序》碑为青石,高1.8米、宽0.8米、厚0.13米。

  《茅山志》卷二十五载有宋真宗诗作《观龙歌》。其序曰:“《茅山记》云:雷平池火院宫池,并有小黑龙游其中,今少睹者。又有郭真人池,池中常有之,灵物变化,所处不一,人或取之出山,虽缄闭於器皿中,皆潜失焉。近遣中使任文庆醮祭名山,为民祈福。文庆梼取一龙来献,因将二龙以行,中路风雨,果失其一。持一龙至阙下,细观其形,诚有可异,故为歌以纪之。歌曰:四灵之长惟此龙,此龙变化固难同。三茅福地旱仙宅,灵物港形在此中。池内仙人驯扰得,至今隐显谁能测。乘云蠢动独标奇,行雨嘉生皆荷力。常人竞取暂从心,才出山楹兮无处寻。中使勤求深有意,欲献明廷兮陈上瑞。初梼一龙朝魏阙,偶抱二龙离洞穴。人心龙心若符契,一去一住何神异。我睹真龙幸不惊,至诚祝龙龙好听。但期风雨年年顺,庶使仓箱处处盈。大中祥符三年六月。”

  从此碑刻中不难看出真宗皇帝“但期风雨连年顺,庶使仓箱处处盈”的为民祈福的美好祝愿。天子与龙历来就有深厚的渊源,民间就有天子是龙的化身之说法。

  宋真宗的《观龙歌》和《御制观龙歌并序》碑使得茅山之名广为传播。碑刻中说,虽然“龙”体较小,性情温和,提取两条并非难事,若想带回家中,无论用何容器放置,加盖密藏,途中“龙”均不翼而飞。

  只可惜此碑毁于清咸丰年间。1983年8月,在元符宫五层台道观遗址大龙池边发现《御制观龙歌》碑片2块,收回藏于元符万宁宫内。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茅山道院已在复建好的崇禧万寿宫内建成“茅山道教博物馆”,把所有收藏的文物、碑刻、拓片等陈列展出,并配以文字介绍,以供人考察观赏。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