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青铜器铸造师王建华:让武当山文化永久流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民间工艺大师王建华武当山金顶模型

  “雕刻工艺品的核心是什么?是文化。我雕这些东西,就是为了传播武当山文化。”谈起自己从事铜雕的初衷,王建华说。

  65岁的王建华,是十堰武当山特区青铜器铸造师,从事铜器雕刻16年。他曾获“湖北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殊荣,也是十堰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民间艺术家。

  王建华当过铸造工,入过伍,上世纪90年代,在深圳被一家香港公司雕刻的铜器深深吸引,才与工艺品铸铜邂逅。“那么薄的青铜能雕出精美的花纹!”王建华震撼了,从此痴迷。

  1999年,50岁的王建华从冶炼相关岗位退休,办起了工艺品厂。凭着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他的工艺品厂效益逐年提高。“铸铜,光工艺就超过七八种。我喜欢把各种艺术形式和工艺优点融会贯通。”王建华说,“我还在作品上反映中国文化、武当山文化的内涵。”

  2003年,王建华和同事一起铸造的“武当玄天剑”荣获湖北省工艺品大赛金奖。

  同年,王建华看着武当山残垣断壁的遇真宫,想起它昔日的辉煌。“我必须制作一座金殿模型,保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记忆,让它永久留传。”他说。

  王建华半年内无数次往返全国各地请教古建筑专家,仅寻到一张金殿平面图。“没有图纸,我去请人重新设计!”3年里,他组织上百人次爬天柱峰,收集金殿资料,对金殿上下、内外进行拍照,精细测绘每个部位。2006年底,金殿模型的第一套施工图纸完成。

  王建华发现,金殿比例缩小10倍后,130个瓦垅、斗拱,甚至540余组门上花饰、椽头、滴水,很多配件只有几毫米大小。要按同比例缩小按原貌清晰地表现出来,工厂集中所有技术骨干,累计几百次重复制作。“金殿部件均为铜铸鎏金件,要制作高仿真金殿模型,不但要外型一致,内质更要统一。”2008年,王建华和同事终于制作出金殿1:10高仿真模型,随后又陆续推出4个不同比例模型。

  已故中国文物界泰斗、原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当时看到王建华的模型后,激动地当场题字:“武当山金殿模型,造型纹饰逼真,铸造工艺精湛”。

  从事铸铜雕刻艺术16年来,王建华获大小20多个奖项,11项国家专利。“如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我还想照整个武当山原貌做个模型,那将是世界文物史上的奇迹。”他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