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年度盘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海塘框架内的竹笼及石块遗迹(北向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只草鞋可真大呀。

 

      去年挖出来的东西里那一只草鞋最有说头

 

      昨天,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了“发现杭州2014——杭州考古工作年度盘点”新闻见面会。

 

      唐五代瓷器残片、南宋龙泉窑瓷器、良渚玉镯石钺、战国至汉六朝印纹硬陶、南宋墓葬墓志……这些去年在杭州新出土的宝贝,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古代杭州人衣食住行的真实情景。

 

      其中备受瞩目的五代吴越国捍海塘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并保存的最早海塘实物。

 

      让记者意外的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那时的杭州,只有如今的上城区大小,是个“繁雄不及姑苏、会稽三郡”(《玉照新志·卷五》)的“腰鼓城”。

 

      那么,杭州是怎么繁华起来的呢?这就从五代吴越国捍海塘遗址说起了。

 

      “钱王射潮”的真实版

 

      在钱塘江边有一个“钱王射潮”的雕塑,挺雄伟的,五代吴越国捍海塘遗址就和这个神话传说有关。

 

      在传说中,五代时,潮水侵袭杭郡,百姓苦不堪言,钱镠就让人造箭三千只,募强弩五百人以射涛头,使“潮回钱塘,东趋西陵”,至今仍然被后人所津津乐道。

 

      但在历史上,钱镠可不是用箭射涛抵挡住了钱江大潮的侵袭,而是修建了海塘。就是上面提到的五代吴越国捍海塘遗址。

 

      这个遗址,不仅抵挡了钱江大潮,还确保了五代杭州城墙的扩建,奠定了杭州在五代乃至南宋临安城时期的城市格局。

 

      “唐代前,中河以东都是潮水冲击的地带,不太适合居住,所以,杭州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吴山附近。”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考古专家郎旭峰说,“海塘建成后,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加。唐代还是‘腰鼓城’的杭州,版图得以扩展,日渐繁华起来。”

 

      一只被密封保护的草鞋

 

      郎旭峰说,以前的海塘都是用泥土修筑的,所以钱江大潮一来,不太扛得住。但钱镠修建的这个捍海塘,“是以竹片编织成笼,内填以块石,层层叠置成堤,堤前用木桩固定,加以横木连接,背后填土而成,再在海塘打上数十万木桩,外护海塘。”

 

      这个捍海塘后来还经过了三次不同规模的修缮增筑,十分牢固,。在北宋中期,捍海塘所处位置成为陆地,海塘完全废弃,并逐渐湮没。

 

      直到1983年,杭州江城路公交工程施工时,发现了其中一段,然后进行抢救性发掘。

 

      去年6月5日至11月15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上城区基本建设,在江城路以东原江城文化宫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更为完整的五代吴越国捍海塘遗址。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见到了该遗址中出土的唐五代瓷器残片、南宋龙泉窑瓷器等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被密封保护的一只草鞋了。

 

      尽管被裹得严严实实,但依然可以从外露的部分,看出完整的草鞋模样。而且尺寸还挺大,看来,鞋子的主人多半是个人高马大的劳动汉子。

 

      有意思的是,这草鞋看起来和现在的草鞋并无太大的区别,看来古代人也挺时尚的。

 

      郎旭峰介绍:“当时劳动人民都穿草鞋,方便,坏了可以直接丢。苏东坡就很喜欢穿这个鞋,他有句诗‘竹杖芒鞋轻胜马’,这个‘芒鞋’就是草鞋。”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