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次疏浚,西湖又重生——老照片诉说半世纪前往事

      盈盈一水间,多少往事在其中。今天,在杭州南山路上的西湖博物馆,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主办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西湖疏浚珍贵资料展正式开展。

      第一任疏浚西湖工程处主任盛礼淑的长子盛国进,代表父亲接受西湖博物馆颁发的捐赠证书。98岁的盛礼淑向西湖博物馆捐出了百余张反映西湖疏浚的老照片(包括部分底片)。本次展览也放大展出其中几十幅照片,首次与观众见面。

      如果没有历代疏浚,西湖恐怕早已湮没不存。上世纪50年代疏浚时,用从西湖挖出的淤泥填埋西湖周围的田荡、洼地,才有了太子湾公园、花港观鱼、柳浪闻莺、曲院风荷等著名景点现在的规模。

      上世纪50年代的这次疏浚规模有多大?“那时西湖已经沼泽化,濒于消亡,抢救迫在眉睫。那次疏浚挖掘、清除的淤泥有720万立方米,可以堆出几十条苏堤。”盛国进常常听父亲说起。

      一开始,疏浚淤泥完全靠人力,缓慢吃力。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的陈毅同志得知西湖疏浚施工的情况后指示:“我们不能再像苏东坡时代那样人抬肩挑啦,那要搞到什么时候?”于是,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上海(黄浦江)航道疏浚公司等企业支援下,西湖疏浚采用了机械挖泥船和其他设备。

      那是一次历时8年的艰苦疏浚。1951年西湖疏浚整治被列为国家城市基本建设项目,到1958年第一次西湖疏浚工程全面告捷,政府先后为此投资454万元。疏浚前平均水深仅有55厘米的西湖,疏浚后平均水深增加到180厘米,全湖的蓄水量也从疏浚前的300多万立方米,增加到疏浚后的1018.8万立方米。

      在挖出的湖土中发现历代遗落在西湖里的文物达万件之多。这些出水文物,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迄清代,除各个朝代铸造的大量古钱币、铜镜、铜箭头外,较为珍贵的明以前文物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制工具、汉五铢钱钱范、五代吴越国投龙简、元昏烂钞印等。这些出水文物对研究杭州历史作用很大。在这次展览中,也展出了西湖博物馆馆藏的部分出水文物。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