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充分挖掘五当召独有文化遗产

      2011年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这个有着300年采煤历史的山城,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转型名单,为实现科学转型,2012年该区确立了“生态立区、科学发展、创新驱动、富民兴区”的发展定位,以及建立喜桂图新区、老工业区、五当召生态旅游文化区3个核心区求新图变。为使山城在转型发展中少走弯路进一步提升区域软实力,12月12-14日石拐区政府联合国家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中华文化学院等单位邀请了46位业界著名专家在喜桂图新区召开中国五当召首届文化高峰论坛,寻求打通历史文化与现代产业,自然生态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律与互动要素,确立五当召文化的主题价值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定位,进而推动全区升级转型。

      “石拐”蒙语意即有森林的地方,300多年来因煤兴起也因煤成为生态脆弱区。为期两天的论坛,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文化、生态旅游对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发展的价值研究”、“五当召文化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旅游景区的开发与产业化问题研究”和“五当召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及其文物、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等专题建言献策,提出石拐区应充分挖掘境内五当召这个这个悠久醇厚的活态文化遗产,并以此为基石,建立起跨区域跨部门的大旅游产业体系,推动全区升级转型裂变发展。

      五当召原名巴达嘎尔庙,始建于康熙年间,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圣殿,历史上是一所研究藏传佛教弘法化众的高等学府,是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鼎盛时期院内喇嘛有1200之众,与布达拉宫、塔尔寺齐名,是我国藏传佛教三大名寺,至今保留15000多尊各种材质的佛像和2000多幅的唐卡以及100多平米的精美壁画,是全国各地僧侣研习朝拜的佛教圣地,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也成为包头市石拐区的文化资源制高点。与会专家指出,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五当召,清华大学教授季李说,文化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石拐区的发展要从五当召的自然景观特质、人文景观特质、区域经济环境特质中,找寻独有的核心理念,并以这个主题进行战略定位,形成一个具有核心价值和灵魂价值的战略文化发展体系,并贯穿到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产业中去,以此形成鲜明的区域个性统领全区的发展。必须用文化五当召整体谋划抓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用文化系统抓城市特色,用战略定位抓城市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并在城市的空间、时间、维度、广度上体现意志和精神,如此促使城市开发建设达到高水平、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开发建设效果。

      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发展是世界性难题,但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北大王齐国教授说,资源是否富有不构成产业或者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关键是要确定五当召是成就旅游集聚区的独特魅力资源,并把这独有的符号和主题贯穿全区所有的规划建设中,围绕产业集聚制定高水平的建设规划,找准目标市场并集中相关资源进行产业链配置,形成产业集群共同发展。集聚效应一但形成,就会形成一个自我积累的正反馈过程,使产业群落拥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并不断进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因此要建设五当召特色的集聚旅游区。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董锁成建议,建立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资源属性的联合,协作形成大旅游产业体系,满足多种旅游需求,产生综合功能效益。大旅游不仅是新的产业体系,也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新的机制,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可持续发展模式。应积极实施以文旅联动为中心,带动工旅联动、商旅联动、农旅联动、交旅联动、城旅联动、生旅联动的大旅游驱动模式,打造旅游动力产业,联动旅游服务业和一二三产业,促进包头和石拐区城乡统筹发展。为此要科学规划,要顶层设计,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旅游。打造佛教圣地朝觐游、蒙元文化风情游,生态休闲避暑游,矿山公园工业游,蒙医蒙药养生游,乡村观光体验游,节庆会展赛事游等八大王牌生态文化旅游产品。

      中国旅游学院教授王兴斌说,宗教作为一种社会人文现象,一直与人类同行,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一部分。中国47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中,宗教遗产10个占了五分之二。他提醒,当今宗教旅游日趋商业化、商品化、市场化,寺庙道观越来越奢华,进香越来越越昂贵,收费越来越高,使宗教旅游失去了灵魂,因此他提出要让五当召这个草原地区的瑰宝在发展中保留一点纯真,坚守宗教本色、坚持文化主脉、融入休闲氛围。应在旅游建设、管理、经营、服务全过程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转型发展实践,把宗教、民族、文化、生态的要素融汇在旅游的行游住食购娱各个环节之中,形成文化大产业,产生社会大效益。

      “2002年被定为AAAA级景区,五当召从一个宗教信仰修行场所和宗教传播空间,成为一个供世界民众共享的宗教旅游观光地,也成了公共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邢莉说,宗教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它是以宗教文化为核心, 吸引信仰者和一般旅游者进行的包括朝拜、研究、观光、养心、文化等专门的旅游活动。因此建议全面建立保持和保护,挖掘与恢复文化传统,建构并发展公共文化,建立游客与东道主之间的互动关系,保护好周边的村镇,撰写五当召志,挖掘传统历史上的蒙医藏药、佛教音乐舞蹈等等文化资源,恢复历史上的非物质的文化传统,更好地开发利用传承发展这个活态的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