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末民初传世纺品在浙展出 探路文物保护修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中国各地征集的经修复的18件清末民初女性装束和社会团体旗帜,12日亮相浙江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意在与文物保护者共同探讨在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如何对文物实施最合理最适合的保护手段和修复方法,为后人保存历史珍贵的文化遗产“探路”。

      此次展览不仅展出了清石青缎地云龙纹吉服袍、清石青缎地五彩云龙纹朝服袍等百年服饰,还展出了上海书业商团龙旗、上海商团书业卫生队队旗等清末民初的旗帜。

      “这些旗帜都是独一无二的,稀缺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告诉中新社记者,它来源于一些辛亥革命的老人,系他们收藏起来的传世品,均有上百年的历史。

      中国丝绸博物馆方面称,从清末的旗装至民国的旗帜,该批珍贵文物再现了这一新旧交替时期社会文化多元共通的特点,其间的政治形势变化和社会思想的进步与开放,为后人积淀了丰厚而独特的文化遗产。由于这些纺织品文物在传承过程中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害。

      2012年8月,受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委托,中国丝绸博物馆对该批纺织品文物进行健康评测,并编制保护修复方案,实施保护修复,即成此“旧旗新帜”修复成果展。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丝博文物修复师王淑娟表示,这批文物修复最长耗时4个月,其中清石青缎地五彩云龙纹朝服袍由2个人修复了3个月。

      “结晶盐污染,褶皱厉害,颜色褪色。”王淑娟称,文物的修复有几大原则,即文物的原真性,可再处理性,最小干预原则等,修复好的文物并不能跟原来的文物一模一样,要看出修复痕迹,不然像伪造品。

      一个阶段的服装可以从侧面反映时代的变迁,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尤为重要。中国丝绸博物馆表示,实施保护的手段也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日益科学化,在文物无损的前提下获取其所包含的最大信息,进而制定最为合理的保护方案,最终实施保护修复,本次展览也是为了探路如何更好地保护修复文物。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