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工业遗产保护 构建特色历史文化名城

      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还是历史学、环境学、文化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11月22-24日,由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等共同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承办的“2014年中国第五届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北片区会议”在西安举行。来自国内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70多人通过融会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系统研究,围绕工业遗产的类型学研究、工业遗产的多学科研究、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业遗产保护与新型产业发展等多个问题进行交流研讨,实现多学科的协作和研究成果的整合,为工业遗产价值认定、保护和再利用提供更加合理的策略和方法。

      工业遗产研究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工业遗产行业类型非常丰富,包括矿山、冶炼、制盐、制茶、丝织、运河等,以及现代工业门类中的铁路、机械、化工、纺织、食品、电子等。不同行业的技术发展和建设历史都不尽相同,有着独特的传播途径和发展轨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刘克成表示,学者通过工业遗产类型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在亚洲和世界范围进行同行业的比较研究,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采用更综合的方法,能够为认定中国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和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2014年3月,为积极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八项主要任务。提出要高度重视城区老工业区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把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作为搬迁改造重要内容。与会学者通过探讨国外瑞士苏黎世工业区、英国伦敦码头区、荷兰鹿特丹港区和美国巴尔地摩内港,国内沈阳铁西工业区、北京东郊工业区和成都东郊工业区,以及上海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工业区为代表的城区老工业区,经过工业企业搬迁、工业用地更新实现了城市的功能完善。总结北京、上海、沈阳和成都等城市工业企业搬迁的经验和教训,建议在当前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关键时刻,有效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重视利用工业建筑资源进行新型产业园区建设,在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实现新型产业的蓬勃发展和特色城市的建设。

      工业遗产承载着我们国家近代百年的创新历程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批曾为我国近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的老工业企业面临结构调整和企业搬迁的局面。刘克成表示,从国际视角看,中国工业遗产的价值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工业遗产承载着我们国家近代百年的创新历程,它记录了科技创新的足迹,记录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迁,工业遗产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结果,是我们的父辈、祖辈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凭着钢铁意志,用双手和汗水建设的伟大成就,是曾经辉煌时代的里程碑。工业区是千千万万个工人家庭工作、生活的场所,那些厂房、烟囱和机器设备,以及那些体现时代变迁的标语、工装和管理制度,深深地印在几代人的记忆中。它们与传统居住区、商业街一样,构成了都市人的“乡愁”。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护我们先辈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就是留住“都市的乡愁”。

      有学者提出,工业遗产拥有历史、科学技术、社会、建筑或艺术价值,目前我国在工业遗产价值认定和开发上更多考虑了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忽视了其在工业历史、技术创新和科学传承方面的价值。此外,我国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一般都是发展创意文化产业,这实际上仅仅保留了工业遗产的壳,即原有建筑,其精髓即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创新精神、企业文化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