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交流的湖南现象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定居加拿大的曾先生,平时爱好收藏,在湖南省第十二届文物博览会开幕前,他和夫人经香港转机抵达长沙。10月21日一大早,他们到大麓珍宝古玩城逛室内地摊市场,以较低价格淘到一尊元末明初的木雕佛像。

      创办于2009年的湖南文物交流会,每年举办春秋两届,不仅吸引了国内外客商参展,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收藏爱好者淘宝。

      短短5年多,湖南文物交流会,已成长为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交流会,成为业内人士眼中古玩市场的“风向标”。

      一个小时内上千人报名,

      提前几天到酒店预展

      湖南文物交流会历来人气旺,旺到什么程度?从报名和会前的“床交会”就可见端倪。

      10月10日上午,本届文物交流会开始报名。8时30分,湖南省文物总店工作人员把报名表上传到QQ群里。“一个小时内,我们的邮箱就收到上千份回执。”省文物总店办公室主任沈敬说,9时30分后,报名表还是源源不断地发来,不得已给邮箱设置了一个自动回复,告诉后面的商户预订展位的几率已经很低。

      即便如此,随后几天还是不断有商户打电话来预订展位,工作人员只能一一婉拒。

      10月21日,离文物交流会开幕还有3天,在省文物总店附近几家酒店,不少古玩经销商已在床上摆起了摊,他们戏称为“床交会”。

      省文物总店总经理郭学仁介绍,从10月18日开始,就有外地客商抵达长沙,在酒店房间进行预展。至10月22日,已有近300家古玩商参与。记者在潇湘华天大酒店、银华大酒店看到,几层楼的房间,全被古玩商“占领”,房门敞开,有不少收藏爱好者穿梭其间。

      台湾玉器协会是第六次参展,共有40余位会员集体赴会,他们从10月20日起陆续来到长沙。协会秘书长林苍为说,“床交会”如今是湖南文物交流会一大特色,别的地方一般提前一天到,湖南的文物交流会是全国最热闹的,大家提前几天便蜂拥而至。

      让买家和卖家,都能有所收获

      湖南文物交流会,不是启动最早的,但是在全国三四十个同类的交流会中,被公认为是最好的。

      好在哪?郭学仁说,好在外地来的商户,能卖出去东西;远道而来的收藏爱好者,能买到心仪的古玩。

      为了做到这一点,每次报名后,省文物总店都要进行严格筛选,选择那些有实力、在行业有一定影响,或是做老货、做海外回流古玩的。“货好,自然有市场,不论是买家还是卖家,都能有所收获。”

      湖南文物交流会能迅速获得业界认可,有一个先天优势,就是展会地点就在省文物总店。其楼上是湖南古玩城,有100余家商户,这里本身就是古玩玩家经常来的地方,容易聚集人气。每次交流会,商户们都带来大量买家。外来的收藏爱好者,来此参加文物交流会的同时,还能到古玩城里逛逛。

      让参展商印象深刻的,还有省文物总店周到的服务。为了保证参展商连续经营,他们为每个展位提供了免费盒饭,“每次预订的盒饭都不一样,不同口味换着吃。”

      如今,湖南文物交流会辐射力越来越强。武汉看准这一点,把秋季文物交流会时间定在10月17日至19日。今年就有许多商户在来长沙前,顺便去了武汉。

      联动“圈里圈外”,培育新增长点

      几年来,郭学仁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文物交流会规模更大、档次更高、影响更广。现在,终于梦想成真。

      从本届开始,单纯的文物交流会提升为文物博览会,并由省文化厅、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共有拍卖会、文物交流会、全国玉友会、专家鉴宝会、文物精品展览、民间收藏学术讲座、文物一元竞买等7大活动。

      郭学仁说,本届文物博览会,省文物总店与大麓珍宝古玩城、天心阁古玩城实现联动,共有1200家客商来长沙参展,内容更加丰富,文化氛围更浓,买家选择余地更多。

      以前的文物交流会,局限于收藏的圈子。而本届文物博览会,推出拍卖、讲座、鉴宝等多项活动,不仅为收藏家搭建平台,圈外人也能参与。

      如拍卖会,省文物总店特地调出库存珍品,并从民间征集到一批文物,共有拍品453件,其中,毛主席亲笔书信、明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明清有代表性的瓷器、曾国藩等湖湘名人的书画,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10月21日中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仔细观看了拍卖会的预展,认为“湖南古玩市场培育得很好,很多拍品都值得收藏”。

      前十一届文物交流会,总成交额已突破10亿元。“湖南文物博览会,成为一种极具个性的文化现象。”省文化厅厅长李晖表示,要以本届为起点,通过政府主办、市场运作、企业参与,把湖南文物博览会培育为湖南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