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富阳湖源老桥涅槃重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就在下个月,地处富阳东南深处的湖源大桥就要开桥迎客。这些天,几个画匠在廊桥的梁柱上,开始画起了“湖源十八渡”的幕幕场景,“这些老底子的东西,还是要让后人知道的,以后这里,就是大家看戏、聚会和聊天的地方。”新一村党支部书记臣财水说。

      村民也都看到,这段时间还经常有旅游大巴不辞山高路远地开进来,在即将修葺完整的廊桥前,急吼吼地下来一堆游客,在拍完照片后,又心满意足地走了。

      横亘于青山绿水间,家门口的廊桥快修好了。

      在桥头住了20多年的何忠华,嘴上不说,心里却觉得高兴,就像看到自己多年的老友穿上了新衣,又有了好的归宿。前些年,这座横跨湖源溪快30年的老桥,差点被一拆了之,而如今,五孔拱桥之上,多了五个朱红亭台,于青山绿水间,点缀着风景。

      很多住在湖源乡的老居民,是舍不得就这么拆了湖源大桥的。在还没有这座大桥的时候,湖源乡流传着一句耳熟能详的顺口溜,叫“湖源十八渡,渡渡要脱裤”——即便是外地人到了这里,也同样不能例外。

      1978年8月,当地政府开始修桥,要一改大家“脱裤摆渡”的窘态。离桥最近的新一村党支部书记臣财水对此印象深刻,“我那时候还在读初中,但每天放学后还要去溪滩背鹅卵石送到工地上,像几个桥墩,都是附近几个村承包去的,大家出工出力,义务劳动。”

      一年后的国庆节,湖源大桥通车了,这座众人拾柴而起的五孔桥,以167米的跨度成为当时富阳最长的公路桥。何忠华回忆:“开通那几天就和过年一样,附近的很多人都来看戏、看电影,高兴得不得了。最远赶来看热闹的,是从金华浦江赶来的,还在我家睡了一晚上。”

      在随后20多年,这座打通了富阳东南部和诸暨西北部的大桥,也成为连接浙西和浙中一条不大不小的通道。何忠华住在桥头,看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又看车来车往川流不息,“很多货车都从这里走,晚上都不停,‘轰隆隆’地过去,声响很大。”

      终于在2007年,“过度劳累”的湖源大桥不堪重负,虽然没到危桥这么严重,但经相关部门检测认定,已不再适合大型车辆通行,于是,湖源大桥东侧很快又建起了一座新桥。自此,老的湖源大桥,逐渐失去路桥功能,开的车没了,走的人也少了,臣财水说,“村民们开始堆东西,越堆越多,越堆越乱。前年,交通部门还认为这座桥存在安全隐患,当时讨论的结果是把它拆了。”

      臣财水他们也做过一次预算,把老的湖源大桥拆掉,大概需要花150万元。就在快拆桥的前15天,事情发生了转机,“当时富阳市规划局来做乡村规划,他们觉得,老的湖源大桥可以改建成廊桥,再做成文化长廊,拆掉蛮可惜。”

      这种不寻常的设想赢得了周边居民的支持,“凡是给这座桥背过石头的人肯定是不想拆的嘛,有感情的嘛,能修成文化长廊是最好的。”臣财水说。

      富阳市规划局副局长盛国宏可以说是“修建廊桥”的重要建议者。“我总觉得,像这类老桥,不能一拆了之,要采取变废为宝的复合式思维,挖掘它的新价值,把新功能叠加到老的东西上去,真正做到把有历史价值的东西好好传承下去。”

      顺着这种“复合式的思维”,老的湖源大桥才得以顺利“变身”。去年6月,湖源乡在原本拆桥预算150万元的基础上,又追加了150万元,开始修建富阳境内为数不多的廊桥。“花150万元把它拆掉,和花300万元再把它修好,我们还是觉得,这多出来的150万元花得值。”臣财水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