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古村写真:明光·清风·民采

知府第是石泉明代建筑的代表。它依地形建在一个山包上,高墙、花圃环绕一栋青砖黑瓦、木梁石地的两层楼建筑。无论显示官家身份的飞檐翘角,还是居高临下俯视群屋,都让它显得鹤立鸡群。尽管为官宅,这里也没有天井,被学者称为“天井院民居”。

      8月下旬,记者来到南岭腹地的汝城马桥,寻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号称“湘南王”胡凤璋的老宅。没想到闯进了一个“明光”、“清风”、“民采”的世界。

      误会

      一般人只晓得这里是胡凤璋老巢,却淡忘了村名“石泉”。

      马桥镇人大主席团主席何学斌告诉记者,石泉村保存有明清至民国建筑200多栋。这些古建筑大致分为四个群落:即以明代知府第为代表的官宅建筑群,以胡氏九兄弟豪宅为代表的民宅建筑群,以胡氏宗祠为中心的文化建筑群,胡凤璋、胡湘叔侄,也包括胡凤璋弟弟、女儿旧宅为代表的土豪建筑群。

      史载,石泉胡氏的开基祖“淑政公号石泉”,所以村以其号名石泉。从南宋末年开始,经过几百年的繁衍,这里形成了“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00米,占地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聚居群落。

      青砖、青瓦,清水墙;青石板路、青鹅卵石坪,青是这里的基本颜色。

      古巷深深,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绝不凌乱,巷是这里基本元素之一。

      在200多栋古建筑中,胡凤璋家族的只占二十分之一,而追溯历史,它们只是建筑中的“小弟弟”——建于上世纪30年代。

      “明光”

      在村中心的一条青石小巷里,一截青石梯阶直通一道石头拱门,高翘的风火墙引人注目。“导游”——村支书胡新和告诉记者,这就是明代知府第。

      知府第是石泉明代建筑的代表。它依地形建在一个山包上,高墙、花圃环绕一栋青砖黑瓦、木梁石地的两层楼建筑。无论显示官家身份的飞檐翘角,还是居高临下俯视群屋,都让它显得鹤立鸡群。尽管为官宅,这里也没有天井,被学者称为“天井院民居”。

      专家介绍,在明清时期,那种聚族而居的传统已被打破,体现在建筑上则是天井式民居的“四合”形制被打破,人们不再把天井作为采光、通风的唯一通道,果断地舍弃室内天井,把天井推到屋外,将其改造成天井式院落,出现一种介乎“天井”和“院落”之间的“天井院”民居类型。知府第就是“天井院”的经典。

      “清风”

      “清风”习习的是胡氏宗祠周围的民宅。

      在石泉,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的,基本上没有天井。如果说,建于明代的知府第那种建筑结构,是抛弃传统天井开始的话,那么发展到建设这些宅子时,天井被彻底摒弃,单个家庭独立居住的民居,或者建造数栋平面结构统一的独立住宅,再将其组成一个建筑群的作法,已成为一种模式。这种被学者称为“中小型民居”,是石泉村的清代民居基本类型。

      这种民居无论是单体青砖二三层楼房,还是院落式住宅,其平面基本为三开间、五开间,正间隔成两小间,前面一间面积较大,称为堂屋,是家族聚会和迎接宾客的地方,也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堂屋两边的房间各隔成两间,分别为卧室、杂房。民居内部朴素无华,十分内敛。

      “民采”

      “民采”——民国时期的建筑,以胡凤璋、胡湘叔侄住宅为代表。胡凤璋旧宅始建于1933年,朝门北向。砖木结构,三层青砖瓦房,由六栋正房、厨房、柴屋、巷道、空坪组成标准的四合院落。水磨青砖清水墙,青瓦覆盖硬山屋顶。

      民国时期,西风吹进了这个山村,胡家这个建筑群落采用了许多西方文化元素。譬如说,传统民居中的门当户对在这个群落里已不再显目,传统民居的雕花窗格,已被简洁、明亮的玻璃所取代;窗檐造型是半孤形的,且突出于墙外。后面的胡湘旧宅欧派风格更加浓厚。它由东西南北各一栋三层楼组成了一个封闭的独立空间,远远望去,好似一个古堡。走近,才会发现,无论是青砖砌成的墙柱,还是墙壁上拱式造型,都有点像西方教堂。

      无论胡凤璋的,还是胡湘的,每栋楼房的角落都设有枪眼。这个建筑群的西面是一个数亩大半圆形的水塘,既为旧宅增加了几分灵动,也为主人增加了几分安全感。胡凤璋与红军作对,在百姓眼里也是强梁,其实心里并不踏实。这是时代因素在建筑上的反映吧!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