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忻口会战遗址:窑洞中的苦难与抗争

1937年9月底,日军第五师团和关东军一部共约3个师团、7万余人突破中国军队内长城防线,奉令向太原进攻。中国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决定在忻口地区组织防御。是时,朱德、傅作义、卫立煌、杨爱源指挥多路部队参战,历时21天的忻口战役爆发。

      坐落在山西省中部云中山脉的忻州市忻口镇,自古便是战略要地,素有“晋北锁钥”之名。1937年,一场中国军民团结阻击日本侵略的大战再次让此地受到瞩目,在那场会战中,日军损兵折将2万余人仓皇逃离。

      1937年9月底,日军第五师团和关东军一部共约3个师团、7万余人突破中国军队内长城防线,奉令向太原进攻。中国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决定在忻口地区组织防御。是时,朱德、傅作义、卫立煌、杨爱源指挥多路部队参战,历时21天的忻口战役爆发。

      阎系晋绥军、国民党中央军、共产党八路军均有部队参战的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地区作战规模最大、对峙时间最长、双方付出代价最高的一次战役,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后两党军队配合作战最为成功的战例,与松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并称为抗战初期的四大战役。

      77年后,古镇忻口青山依旧。当年交战双方争夺的204高地遗址已被森林覆盖。半山腰处,一座纪念碑掩映在绿树中。“忻口战役遗址”几个大字下,有民众敬献的鲜花。

      108号国道贯穿全镇,在远离公路的山坳中,一个个窑洞次第出现,其中第9号窑洞为当时的作战指挥所。打开木门,一股清凉之感袭来。尽管历经77载,但洞中墙壁依然完好无损。

      据介绍,遗址共有20号47孔窑洞,用于指挥、储备、医疗救护。每号窑洞大多三孔,从未修缮却坚固如初。“作为指挥部的9号窑洞,并排有同样的三孔,应该有惑敌之意吧。”管理员赵文祥老人说,很多有重要功能的窑洞延续了这一设计。

      绵延而隐蔽的窑洞成了整个遗址最具特色的景观。而除了在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的47孔,在南怀化村中的窑洞则见证了中国平民经历的苦难。

      忻口会战中发生的“南怀化惨案”就在此处。据史料记载,日军占领该村后,几天内屠杀700余人,1000多间房屋被烧毁。

      村后的山壁中,几孔窑洞也被村民小心保护。当年,有数十名乡亲曾躲在洞中,被日军发现后活活烧死其中。如今,尽管痕迹已尽,但树立的石碑仍然记录着村民们的遭遇。

      “窑洞是那场大会战的见证,它不仅见证了日军的凶残,也见证了中国军民反抗外侮精神。”65岁的赵文祥已守护这些窑洞40余年。他每天都来打扫。

      “这里的窑洞记录了历史,记录了中国人在抗日战争中经历的苦难和进行的抗争。”赵文祥说,“硝烟虽已尽,窑洞却如警钟般给后世警示。”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