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街:千年古街的十年变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街言街

 

      浙江第一古街 紫阳街

 

      ◎南起兴善门,北至广文路,全长1080米。

 

      ◎紫阳街是千年台州府城昔日最为繁华的大街。紫阳街原来有街无名,是以北宋年间的里坊制,按照古迹、人名、地名分段称呼,北端称为黄坊桥,南端称为揽秀楼,中间地段,从北至南称紫阳宫、一洞天、奉仙坊、十字街口、迎仙坊、白塔桥头、方一仁、德清巷口、牌门周、蜡巷口、安乐天、炭行街等50多处地名。又先后更名中正街、解放街。1998年,从传承历史出发,为纪念世居紫阳街西侧的中国道教南宗始祖张伯端,将老街冠名为紫阳街。

 

      ◎紫阳街、西门街是目前国内最长、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被誉为“浙江第一古街”。2012年,紫阳街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3年,紫阳街历史街区的保护修缮工程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老一辈的坚守

 

      7月,盛夏,太阳明晃晃,一贯的炎热。

 

      上午10点多,葛师傅悠悠哉哉地开了门,倒上大杯的茶水,架起老花镜,开始对着案头一款老式缝纫机左看右看。

 

      未到周末,老街很安静。偶尔经过的行人,很难注意到这间一米多宽的窄小门面,倒是悬挂在外墙的老式木制牌匾“修理缝纫机”,会引来一阵或惊讶、或不屑的感叹。

 

      葛师傅是宁波人,50年前,被招入临海服装社做缝纫机修理工,一直做到退休。

 

      他把家安在紫阳街,在老街生活了50多年。

 

      且不说,历史上的紫阳街是台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区。葛师傅眼中的紫阳街,就是一出多幕剧——

 

      上世纪80年代,老街热闹、嘈杂,满街小城市的生活味道。

 

      这份热闹,在此生活过的人,都能道出一二。“从南往北行,有商铺揽秀楼、王天顺马蹄酥店、永利秤店、银行旧址,过巾山西路路口,有老三楼、白塔桥饭店,再过回浦路口,是方一仁药号、台州府酒坊,还有一溜儿的国营商店。吃、穿、用,样样都有卖。”

 

      到上世纪90年代,因为拆建、搬迁、国营体制改革等诸多原因,居民少了、店关门了,老街像进入中场休息,沉寂下来。

 

      2000年以后,全长1080米的紫阳街实施修缮改造,店铺增多,又热闹起来。但与以前相比,终究不同。

 

      “住的人少,以老年人居多;过路的人也少,只在周末或者节假日,游客会多一些。”

 

      这一系列的变化,似乎注定是所有老街必须经历的。与之相配套,还包括一些老手艺的淡化、消失。

 

      葛师傅的修理手艺,便是可有可无。

 

      “这种流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缝纫机,还有多少家庭在用呢?”葛师傅每天的开门时间,定在11点到下午4点30分,多少增添了消磨时光的味道。“再过几年,我也不做了,享清闲喽。”

 

      今年77岁的葛师傅,算得上坚持者。10年前的老街,还有配钥匙、弹棉絮、修雨伞、纳鞋垫的小店,人气爆棚的说书场。如今,一圈走下来,几乎无处可寻。

 

      同样在坚持的,还有红星理发店。

 

      这家成立于1953年的店铺,最早属于国有企业,后转由私人承包。

 

      紫阳街修缮改造时,这家店为了“保持原汁原味”,未列入整修名单。

 

      如今,店面还是老式的格子玻璃窗。屋内光线昏暗,剥漆的大镜子、老式的剃头椅、泛黄的色调,暗示着它的年龄。

 

      理发店里,只剩下一位老师傅。

 

      除非特定节日或者家里出事,老师傅每天开店。但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他等待着客人,看电视、睡觉、聊天打发时间。

 

      老师傅1976年进单位,从学徒做起,之前在其他分店工作,2000年3月调入紫阳街分店,当时另有3个女师傅在。2006年开始,他独自一人张罗。

 

      “每月收入倒没多少,净剩1000多元。”但是,有感情了,总舍不得丢掉。

 

      “人在,店在”,这句承诺,差不多是10年前老师傅许下的。等过两年退休,他的承诺,也只能留在红星理发店的历史中了。

 

      年轻人的梦想

 

      2004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节点。

 

      紫阳街、西门街开始实施保护和修缮性拆迁改造,总投资5000多万元,修缮房屋800余间。对于沿街建筑,力求恢复前店、后坊、楼上住家的传统布局。同时,一批百年老店、历史建筑、古迹遗存被挖掘修缮。

 

      这一切,将紫阳街从沉寂中唤醒。

 

      最先嗅出这股味道的,自然是老街住户。有手艺的,自家开店;没手艺的,对外出租。

 

      很快,游客被吸引来了。他们的到来,又刺激更多商铺开张,其中,不乏一批有创业想法的80后青年。

 

      紫阳街与更铺巷的交叉口,有一家“蜜司朱的茶铺子”。这家店去年7月份开张,店主小朱便是一位年轻人。

 

      小朱原先在北京工作,前两年,因老公工作调动,跟随来到临海。

 

      第一次逛紫阳街,她就被吸引住了。“是一条很有生活味道的老街,不像其他古镇古街,有过浓的商业味。”

 

      今年,她又盘下隔壁店面,开了杂货铺。

 

      来自温岭的上班族小叶,也因为对紫阳街的喜爱,开了两家店,一家卖土特产,一家卖杂货。白天,他要上班,店就交给父母打理。晚上和周末只要有空,他就来看店。

 

      近两年来,紫阳街的客流量明显增多,老街的商铺也明显增多。以奶茶店为例,去年7月,小朱的奶茶店开张时,老街仅此一家。但今年7月,至少开了5家。

 

      “生意竞争倒不怕,只要东西好吃,游客还是会来光顾。”小朱似乎更加担心,店多起来,游客多起来,老街的原汁原味会被破坏。

 

      对此,小叶的想法倒是不同。“老街发展旅游,人多是必然趋势,关键是要把老街的文化推广出去,让游客从内心感受老街的历史。”

 

      小叶就在尝试。他是个摄影爱好者,工作之余,在老街一带寻找,拍摄了一组以古井为主题的图片,制作成明信片,放在店中销售。

 

      但是,游客们似乎不买账。“他们更愿意看老街的房子、各类旧址古迹,或买些小吃。”

 

      小叶分析,目前来紫阳街的游客停留时间最多半天,一批接一批,颇有走过场的味道,到了晚上,大多数店铺关门,几乎没有游客。“如果有旅店,吸引他们在古街住一两晚,可能又不一样了。”

 

      这个想法,与管理者不谋而合。

 

      据台州府城保护和开发管理委员会的任丕国介绍,一个地方的旅游资源包括吃、住、行、娱、乐、购六大方面,对照来看,紫阳街还有几个空白点。“老街的生活味与商业化是可以共存的。我们目前在做的,一是控制业态,避免过度商业对文化的破坏;二是加大投入,呈现更多的人文与历史,完善设施。”

 

      任丕国说,把紫阳街建设成充满生活气息的商业街,这个定位不会改变。“我们不想让紫阳街走很多历史街区的老路。这里的居民不会搬出去,生活气息会保持。游客还是可以感受真实、不加修饰的古城生活。”

 

      入夜,下起了雨。雨水打湿青石板,泛着光,隐隐约约映出沿街的红灯笼。

 

      21时,老街南端一排十几家商铺,只有小叶的杂货铺还开着门。

 

      他半斜在躺椅上,打了个盹。自傍晚后,有四五个年轻人来店里光顾,看了看,就又走了。

 

      “晚上没什么生意,可这么安静地坐着,看看书,休息一下,挺舒服的。”此时的他,全然不顾生意,光顾着享受老街的这份安逸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