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金乡重修西门城墙改造历史街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苍南金乡古城恢复性开发工程2012年10月启动,为期10年。昨天记者从金乡镇获悉,西门部分城墙、西门历史街区“T”型区域整改设计方案已率先出炉,将修复西门来爽门,整改西门历史街区。同时,沈泰丰大院、潘家大院、余家大院三座古民居已着手修缮。

 

      这是我市仅存的卫城遗址

 

      具有珍贵的考古价值

 

      金乡卫城于明洪武20年(1387年)信国公汤和筑,存在600余年,新中国成立后遭破坏。目前,仅西门与北门小部分保存,但城墙城砖风化、脱落情况较为严重,这是目前我市唯一保存下来的卫城遗址,具有珍贵的考古价值。

 

      虽然已是断垣残壁,但民国夏绍俅辑《金乡镇志》记录了卫城当时的规模:“金乡镇城池:周九里三十步,计一千四百二十余丈,高二丈一尺,址厚二丈,垛口一千六百五十个。门楼四座,水门三座,窝铺四十座(久废)……”四座门楼中,东为迎旭门,南为靖海门,西为来爽门,北为望京门。

 

      按照《苍南县金乡卫城城墙修复设计》,将重修城墙680米,从西水门魁星阁开始,其中瓮城150米。城墙高度约6.3米(其中包含箭垛约1.8米)。墙底宽约7米,顶宽约6.5米。

 

      恢复老字号招牌门面

 

      修整明清时期民居

 

      虽然经过了漫长的演变,但是金乡镇西门历史街区的历史痕迹依旧留存。如今街区全长380米,融合了历史遗留的建筑、地方特色的传统居民建筑、现代形式的普通建筑,有坡顶的、有平顶的,高矮悬殊。不宽的道路上随意停着私家车、电瓶车、自行车,沿街电缆线架空在电线杆和房屋墙体上,给人杂乱、拥挤、凌乱的不协调感。

 

      根据《西门历史街区改造意向》,将对西门历史街区进行统一规划改造,使其富有历史性,同时与即将修缮的西门城墙更协调。沿街房屋门窗,根据房屋年代、风格,采用古朴的木门窗装修,或在现代建筑中采用现代材料的铝合金、塑钢门窗形式。整修房屋,过高的楼房适当拆除降层,考虑平顶改为坡顶,尽量与周边协调。电缆入地、道路休整。

 

      在房屋整修装饰的同时,还将恢复老字号的招牌门面,尽可能按原貌风格对门面进行复原。街区有沈泰丰大院及潘家大院两座明清年代古民居。

 

      很多金乡人有一份“忆古”情怀

 

      恢复卫城发展旅游非常必要

 

      金乡卫城恢复性开发计划将按照“一年打基础,三至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完成建设”的要求开展。金乡镇副镇长杨道栈介绍,西门城墙与西门历史街区构成“T”型,是首要开发的区域。此外,在3~5年内,还将修缮3座古民居,建造民俗馆、文博馆、展示馆等3个场馆,建设1个旅游集散中心及安置房等工程。

 

      今年79岁的王德科老人回忆,护城河及卫城曾与金乡“城内”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毁坏前,卫城的南、北门最热闹。南门是浙江过往福建的必经之路,是浙闽横阳千年古道的终点。北门则通往苍南县城,晚上从北门坐船,清早可到龙港。遇上外侵,关上城门可起到保护作用。“百姓心中,城墙是一道屏障,可保卫家园。今天的金乡人普遍都有恢复卫城、发展旅游的心愿。”王德科说。

 

      杨道栈介绍,很多金乡人记忆中都留有卫城,有一份“忆古”情怀,因此恢复性开发卫城,是民心所向。同时,从社会经济转型角度来讲,恢复古城有利于促进旅游发展,非常有必要。

 

      新闻链接

 

      金乡卫城历史变迁

 

      从文化地理区位上,金乡卫城为浙江省最南端,濒临东海,东望台湾,毗邻福建省,处于浙闽交界,素有“两浙咽喉,八闽唇齿”之称,边贸经济活跃。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为抗御倭寇侵扰,命信国公汤和在金乡置卫筑城,改称金乡卫。清初废卫为镇,改称金乡镇。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实行“禁海迁界”政策,金乡浦门一带居民内迁十里,扞木为界,界外房屋全部烧毁,居民被迫离乡背井。清康熙九年(1670年),朝廷下令“展界”,恢复金乡等界外地,并改为“金乡卫”。

 

      清宣统三年(1911年),易名金镇乡。民国时改称金乡镇。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划区建乡,设金乡区。1981年,金乡始隶属“苍南县”。改革开放后,撤区扩镇、并乡。

 

      金乡卫城在当时

 

      属于怎样的军事机构?

 

      明朝在边疆的最高级军事组织为镇,每一镇都是省级格局,军事长官为总兵,朝廷还常派驻巡抚为镇的文官。每镇统兵基本在十万以上。“军事重镇”这一词由此而来。

 

      除边疆九镇外,明在全国其他地方的最高军事防御机构便是卫,也称卫所。“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一百二十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一十二士兵)。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派汤和奔波于江、浙、闽沿海各地,整顿海防军备,谋划抗倭大计,在沿海一带建造了59座卫所城,有力地抵御倭寇的侵犯。当时温州地区有金乡卫、温州卫、磐石卫和蒲门所、沙园所、壮士所、海安所、瑞安所、平阳所、宁村所、后所、蒲岐所等9个千户所。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研究员蔡钢铁介绍,在温州的3个卫城中,仅金乡卫尚有遗迹遗存。在千户所中,蒲门、壮士、蒲岐等三处千户所有城墙遗存,海安所有城门遗存。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