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区琅琊上盛:700年敦伦堂展新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日,记者到婺城区琅琊镇上盛村采访,发现村中一座经历700多年风雨洗礼的古建筑重新焕发生机。它,就是前两年刚修好的敦伦堂。修复后的敦伦堂当作上盛村老年活动室,这样不仅保护了古建筑,还为老人们提供一个宽敞的活动场所,让古建筑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村志记载,上盛村建于南宋理宗端平元年,即公元1234年。上盛村始祖园二,原居住在兰溪灵泉,因随友游闲,来到青峰山脉一带,看到青峰翠叠,涓涓流水,茂盛森林,广阔荒地,其风景地理之好,萌生留居之意。当时因不满朝廷施政,有识之士纷纷造反,为镇压造反,朝廷征民应敌。园二是博士学位,按当时规定,园二不在应征范围之内,但兵员少,园二也列入应征对象,为躲应征,园二公携带二子迁移上盛。

 

  时隔五代,大约离园二公迁移上盛100年,到了一名叫敦忠的子孙手上。由于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又连续几十年的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家庭丰实,牛羊满山,粮食满仓。敦忠学位博士,见多识广,朋友众多,最要好的朋友恰在金华府任府太爷。

 

  时值府太爷生日,敦忠上门祝寿,俩人在闲谈时,敦忠想在家乡建一厅堂的想法告诉府太爷后,府太爷当即答应捐助砖瓦,以圆朋友之情,友谊之长伦。兰溪灵泉祖上也捐来白银若干,而造厅堂所用树木就在当地山上砍伐,在敦忠40岁时,建了580平方米的前厅。府太爷前来祝贺,并送来亲笔题词的“敦伦堂”牌扁,在当时府太爷题词是十分荣耀和威严的事,故当时七品以下的文官经过敦伦堂时得下轿,武官得下马。

 

  据介绍,在修复之前,敦伦堂也像其他年久失修、缺乏保护的古建筑一样,四处呈现出残败气象:断壁残垣,窗棂破落,青砖碧瓦残缺,屋顶多处显现“天洞”,柱子门板霉烂。前几年,上盛村虽然对敦伦堂进行一些外墙粉刷等简单维修,但因资金有限没有彻底修复。

 

  2012年9月,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上盛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启动了敦伦堂全面修复工程。文物部门派来专业人士对敦伦堂进行评估,专业人士认为很有保护意义,并估算维修敦伦堂需要资金200万元左右。

 

  面对这笔维修费用,上盛村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另一方面在维修时想尽办法节省费用,如一些柱子损坏,一些村民得知要修复敦伦堂纷纷捐出木材,整个修复工程仅花费50多万元。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敦伦堂恢复了昔日的面貌,成为上盛村新农村建设的又一亮点。

 

  在村口池塘边,那棵挺拔的古樟树下,记者看到一座在建的亭子,古风扑面而来。村民说,这是“敦伦亭”,与敦伦堂遥相呼应,建好后又是一个好景、好去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