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雅红木,细数繁华
2015-04-06 10:10:25 来源:新京报 已浏览次
中国历史上,硬木家具的传统已经发展几千年,红木家具本身的典雅气质以及遵循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让中式古典生活的美学价值渐成主流。
中国历史上,硬木家具的传统已经发展几千年,红木家具本身的典雅气质以及遵循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让中式古典生活的美学价值渐成主流。红木文化,伴随着中国人对家的信仰,从古代延绵至今,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中繁华绽放。
明清两代成就艺术家具
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时,为了避免偌大的船只在海面上风雨飘摇,郑和一行人在途经东南亚等国时,砍伐了当地的交趾黄檀作为垫船木来给货船压重。回到中国上岸后,这些垫船木大量被丢弃在岸边,成为无人问津的废材。后来,部分民间百姓无意中尝试着用这些垫船木来制作家具,才发现了其中的价值和奥妙。
明清两朝,长江下游的苏州地区以制作黄花梨家具驰名中外,是明式家具的发源地;岭南地区的广州一带和清朝皇家造办处是清式红木家具的发祥地。明式红木家具以用料的细致而著称,清式红木家具则大都体现传统雕工工艺。明式家具具有创新性,线条简洁优雅;清式则继承发扬了明式的传统工艺。
古典家具使用榫卯结构,这种艺术性的创造让人感叹和回味。打磨、雕刻、镶嵌、涂饰等精湛做工,纹饰、镶嵌等元素承载的艺术符号,贯穿着祥瑞、格致等多重传统观念。造型、结构、做工、艺术符号,这些古典家具元素以有机组合的形式,塑造出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的家具作品。
回到过去,再次创新
红木家具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从形制反映出的礼制与伦理、从工艺反映出的精进与和谐、从用材反映出的坚韧与传承,从色泽反映出的内敛与质感,甚至一处边角、一根线条、一个榫卯结构都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中找到依据。在发展的过程中,红木家具传承的不仅仅是工艺制作,还有历史文化的积淀。
如今,红木家具材质除了传统的黄花梨、紫檀等三大贡木,一些来自南美、非洲的木材也登上大雅之堂,被人们认识和喜爱;在器形方面,古典家具的经典器形被重新发掘并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苏作、京作和广作,以浙江东阳为代表的东作家具和福建仙游的仙作家具,也渐渐成为市场主流。一些品牌的创新之作,也成为中式文化在当前的最新阐释。
在红木家具设计方面,制作者需要“回到过去”,也需要多一点创新精神,多在对研发设计的重视,多在对文化的理解和再创造。
收藏价值
材料、稀缺木料价值高
红木家具价值在于它的使用寿命,使用和保存时间越久远,价值越高。珍贵材料生长周期长,经过多年使用,树脂分泌、木分子活动稳定,不怕外物的侵蚀。经过多年保存的红木家具,其本身价值增值不少,家具本身的使用痕迹和器型制式,能够让人们了解回味之前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在众多材质当中,海南黄花梨、紫檀、乌木、酸枝等材质最受欢迎,而海南黄花梨和紫檀因为原材料的稀缺受到热捧。能够成材做成红木家具的树木,一般树龄都要在几百年以上,这些树种面临被砍完的境地,在一段时间内将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总的来说,好的红木家具开料、配料科学、合理,能在视觉感官上带来一种天然美。
器形、做有节奏的家具
好的古典家具的设计是有艺术性的、有规律的,其结构、形状颇有讲究,有虚实的关系、比例上的关系和线条节奏。家具设计的形式美需与使用的舒适性相结合,但凡舒适性好的家具,看起来都有美感,从线条细节到整体造型浑然天成、自然大气,没有做作和别扭之态。
一件有价值的古典家具还应该反映出设计者的理念,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特征。产品从构思立意到器形设计,再到雕刻,都有自己的个性,具有传统的意蕴品位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工艺 、“天人合一”的艺术
中国古典家具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明清家具造型设计几近完美,可说“加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古典家具选材精细,取之自然,不用钉子和胶水等辅料的榫卯结构,利用木材坚硬特质和完美精确的结构构造,使一件家具使用上百年不坏不朽。工艺的至善至美,点线面结合的艺术手法,雕刻元素寓意深远,表现出人通过营造方式达到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
雕刻、体现人文价值
红木家具的雕刻内容、精细程度最能体现红木家具所蕴涵的人文价值。红木家具的艺术性与雕刻的内容相关,人物、山水、鸟兽和其他综合类雕刻,难度高、花费心血大,对雕刻师的技法要求比较高,所以这几类雕刻在同类型的家具之中应该是上品。
而同样的雕刻内容,也有粗糙精细之分,单纯从雕刻角度来说,越深、越大、越多、越精细的图案,耗费心力越大,价值自然就高。名师纯手工雕刻的红木家具精品,所费时间长,数量极其有限,其收藏的价值自然攀高。
内涵、赏心悦目的是精品
要收藏现代生产的明清风格红木家具,则需要看家具外形是否悦目、内蕴是否赏心,只有形神兼备才值得收藏。其次,红木家具并非越老越好,年代久远的红木家具如果品相不好,甚至瘸腿疤面,亦不具备收藏价值。相反,新做的红木家具精品,如果工艺高超、雕刻精美,有较高的艺术内涵,多年后就是价值不菲的精品古董家具。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