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珠的收藏价值及佩戴方法

珠子顾名思义就是只要能打上孔穿成串的统称为珠子,珠子的材质种类繁多有:木材、橄榄核、核桃、菩提子、琉璃、陶瓷、有机类宝石、玛瑙、水晶、玉、翡翠等,这种珠串的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不仅是中国,在中东的伊朗、伊拉克……

  从出土和传世的器物中我们也很难见到木质材料的身影,第一,因为木质材料本身的分子结构禁不起长时间的土蚀水沁,在土中时间过长会自行分解腐烂。传世的器物虽然没有土蚀水沁的干扰,但是长时间的自然风化会使木质碳化、枯朽。第二,一般古代所佩戴把玩的木质珠子都是经过雕刻的,核雕工艺始于明兴于清,从发展历史上来分析,所存留下来的木质珠子年代不会太久,年份在清朝左右的比较多。所以目前市场上所出现的号称辽金时期、高古时期的价格极高的木质材料珠子,基本都人工伪造的。

 

  我认为菩提子、橄榄核等木质材料,在没有雕工的情况下,本身不具有收藏价值。有雕工的木质材料珠子是可以作为玩物把玩的,但是木质材料的珠子不具有收藏价值。

 

  现在有许多所谓的社会名流争相收藏天珠,认为在僧人身上佩戴过的天珠具有灵性,购买这种天珠可以使佩戴者诸事顺利、替其挡灾辟邪,天珠的价格根据佩戴僧人的身份等级和年限长短,从几万高至几千万不等,部分有心人故意将天珠神化、妖魔化,利用人们崇敬神明的心理恶意混乱市场,这是一种畸形现象。天珠的制作工艺是在天然的材料上人工烧制出代表各种意义的纹路,这种珠子是信奉佛教的人们带着崇敬慈悲的胸怀来佩戴供养的,具有一定的传播佛教文化意义和艺术欣赏价值,绝没有什么神奇的功效。天珠本身的价值也要大大低于现在市场的价格,我认为天珠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在进行购买时,要正确认识天珠本身的价值,分析价格的高低,自主研究收藏,理性对待。

 

  佛教文化流传千百年,在中国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古代时中国对佛教十分信仰,所制作的珠串有很浓的佛教寓意在其中,随着社会进步,科学发展,人们应该正确理性的认识学习研究这种文化,不要将它神化或妖魔化,真正的佛教文化值得我们所有人去研究学习,它并不是迷信思想,目前中国也有专门的佛学院,大家不能盲目的跟随僧人,更不要产生僧人就能代表佛的思想。在收藏时不要将佛教思想混淆在其中,这样既得不到收藏的意义与价值,也感受不到佛教文化的深远内涵。将教义与收藏混为一谈是没有任何意义,极不可取的行为。

 

  目前的值得收藏的珠子,除了真正高古的珠子外,翡翠、玉、玛瑙和有机类宝石也是可以收藏的,购买时要仔细的分辨这些宝石的质地是否优良、雕工是否精美,切割是否整齐、价格是否合理。

 

  每购买一件器物都要考虑它真正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实用价值,以及是否有传代的价值。各种材质皆有高低等级之分,就我们常见的翡翠、玉、玛瑙这三种材质来说,等级优良与低下的,在质地、色泽、硬度、密度上无论是使用仪器分析,或肉眼观察均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直接影响了它的收藏价值,质地优良的材质经得起雕刻、切割、把玩、风化,有一定的稀缺性和升值空间,这种级别的材质制作出的珠子或器物玩件,不单可以自己把玩还具有传代的价值。质地差的虽然价格低廉但是不具有升值及传代的空间,所以是没有任何收藏价值的。

 

  在收藏时既不要一意孤行也不能盲目跟风,要从各方面吸收知识,开阔眼界。比如说目前市场上很流行的南红玛瑙和绿松石。南红玛瑙以锦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柿子红为上品,质地要有胶感、糯细十足才可称为优良。绿松石是呈纯正蓝色,质感像瓷的为上品。这两种材质各方面都很优良,矿产量较少,有稀缺性,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是它们真正的价值要低于现在市场上出售的价格,所以要谨慎购买。

 

  其实从古至今,就不缺少玛瑙材质的珠子出现,比如优质的五彩缠丝玛瑙、天然无优化的绿玛瑙、黄玛瑙均十分罕见,矿产量极低,这几种玛瑙的收藏价值远高于南红玛瑙,在市场上出售的数量很少,价格也比较合理,从升值空间和传代价值来看都是十分值得收藏的。

 

  另外,现在被全世界明令禁止销售买卖的,象牙、犀角、珊瑚等有机类宝石,依然有人冒着风险私下交易,这是不可取的。为什么藏友们会如此喜爱这些材料呢。其一,大概是因为这些材料在中国古代被广泛收藏,藏友们认为古人收藏的都是好东西,所以现在争相收藏。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许多古人从没见过的材料问世,无论从质地、颜色、艺术欣赏力方面均要高于象牙等材质,不必要总以古人所收藏的物品为标准。其二,因为象牙等材料的稀缺性,助长了人们收藏的欲望。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象牙等材质属于有机类宝石,有天然的空隙,经不起风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变色褪光等现象,现在留下的老物件也都以明清时期为主,除了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难以捕捞外,这些材质本身也留存不了太长的时间,所以收藏价值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现在我们应该多学习交流,与世界接轨收藏更有升值空间的其它物件。

 

  总之,我认为收藏一定要以人为本,用自己的见解与其他书本网络等外来知识相结合,认真学习研究分辩藏品的质地、雕工、年代,自主分析市场行情走向,不盲目、不跟风,理性的对待收藏市场才是正道。

 

  最后再简单说一下珠子的搭配问题。与藏友们分享下我个人多年来的珠串搭配经验。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