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赏花之道:插花与沉香搭配 相得益彰

爱花之心,自古便有,从屈原的餐花佩兰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从李白的邀花共饮到林通的妻梅鹤子,古人在种植花卉、赞美花卉的过程中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花卉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事物,而成为了带有某种精神内涵的文化符号,他们借由花卉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审美价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爱花之心,自古便有,从屈原的餐花佩兰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从李白的邀花共饮到林通的妻梅鹤子,古人在种植花卉、赞美花卉的过程中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花卉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事物,而成为了带有某种精神内涵的文化符号,他们借由花卉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审美价值。养花赏花成为清雅之举,雅俗不可相容。明人陈继儒认为“瓶中插花,盆中养石,随是寻常供具,实关幽人性情,若非得趣,个中布置,何能生致?”可以说插花这类风雅之事,非性情之人不能得道。

 

  爱花之士甚至总结出一系列的赏花之道,他们不仅为各类鲜花划分等级,同时对插花所用的工具、置放场所、养护水质、几架形式等都给予了严格的要求。明人高濂在《起居安乐笺》中写道“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窑瓶一,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闲时置蒲石于上,收朝露以清目。”

 

  随着插花、赏花在古人生活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丰富其内容,将花与香搭配欣赏。五代名士韩熙载认为“木樨宜龙脑,酴醾宜沉水,兰宜四绝,含笑宜麝,薝卜宜檀。”这种搭配往往因人而异,各有所爱,不足为奇。但是这种搭配方式却流传很广。清疏明快的插花与淡雅悠远的幽香相得益彰,可以起到互相衬托的作用,成为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清人龚自珍对这种生活有一句颇为贴切的诗句“瓶花妥帖炉香定,觅我童心廿六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