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砚收藏市场新宠文人砚雕

清代砚材取用、造型、纹饰、雕琢工艺、题铭等达到制砚的高峰。端砚的造型仿古、仿动植物、几何形、随形等。纹样题材也更加广博,雕琢技法以阴、阳线刻与浅浮雕为主,掺以局部的镂空雕,展现出生动、精致的风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道光二年梁振馨刻阮元铭端石巧雕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吴昌硕、沈石友、邵松年铭“和轩氏紫云砚”

 

  有一件吴昌硕、沈石友、邵松年铭“和轩氏紫云砚”,成交了548.8万元,创造了文人砚的纪录。

 

  清代砚材取用、造型、纹饰、雕琢工艺、题铭等达到制砚的高峰。端砚的造型仿古、仿动植物、几何形、随形等。纹样题材也更加广博,雕琢技法以阴、阳线刻与浅浮雕为主,掺以局部的镂空雕,展现出生动、精致的风格。文人题铭砚在清代发展到极致,题铭内容涉及砚的制作者或拥有者、砚的来源和开采、材质与形制的描写和赞颂,表达文人的认知、感悟、志向等思想情感。题铭书体则以行、隶、篆、楷、草为主,旁及金文、石鼓文等。文人雅士参与制砚、刻铭已成为一种风尚。

 

  例如:唐云旧藏的张之洞铭大西洞端砚,铭文:重开大西洞砚,无竞居士。无竞居士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号。记载了清光绪十五年,时任湖广总督的洋务派首领张之洞批准砚工重开淤塞多年的老坑的史实,这是最后一次有组织、有规模的老坑采石,所得的这批老坑石皆为珍品,时称“张坑”。为目前所存的唯一张之洞铭文的端砚的标准件。砚台半璞半琢,石色天青,石质细润,叩之为木声,为砚中的极品。

 

  收藏家非常关注砚台的人文背景,故有“砚贵有名,身价倍增”的流传,指砚台上的铭文。关注铭文是关注上面的收藏者,对其中所包含的“故事”也要重视。如:吴湖帆、潘静淑铭大西洞端砚,铭文中有“梅景书屋吴湖帆、潘静淑同珍书画佳研”的字样,为吴湖帆、潘静淑夫妇当年用砚。吴潘夫妇相敬如宾、恩爱有加,是海上画坛名家,夫妇俩刻有多方合名章,但合铭的砚台却首见。砚铭刻于1939年春天,3个月后,潘静淑因患阑尾炎延误诊治而病故,这砚台及铭文成了吴潘夫妇恩爱一生永远的见证。

 

  又如一件清道光二年梁振馨刻阮元铭端石巧雕砚,砚主体雕刻岁寒三友的意象,砚额雕有三人骑骏马驰骋之图,并书“岁寒三友,天成石文。临池圆月,墨雨香云”。落“伯元”款。所雕青松坚毅不拔,翠竹挺拔多姿,冬梅傲雪孤傲,无不表现出高洁的品质。刻工技艺纯熟、造石优良、题记书法工整,堪称“三绝”,被称为“自有天然砚,山林景可嘉”,珍藏、欣赏之时,似有墨香袅袅。

 

  砚雕是一种艰苦细致的技术工作,从设计开始到完成工序是一次性的。砚雕艺术品不但有巧、妙、绝的技巧和别具匠心的构思,而且砚的造型雕饰体现着雕刻、绘画、书法、篆刻、造型及文字等艺术修养。砚雕的精髓强调以刀化笔、随石赋形、以意为之,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所刻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博古器等皆透露出一种高旷脱俗的风雅神韵,浓郁的书卷气充满了浪漫的诗意。

 

  砚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为历代文人心目中的图腾。艺术的本质是表现美,艺术家则要把人文精神赋予作品来彰显美。那些风格端庄厚重、纹饰简洁、优雅精致、生动活泼、追求风韵的文人砚雕已成为古砚收藏市场的新宠。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