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扬州的竹刻艺术




明清时期,我国竹刻呈现两大流派:一是始于明代的嘉定派,以朱氏祖孙三代人为主,在制作风格上是以深刻和圆雕技法为主,以“高、深、透”为特色;一是金陵派,以濮澄为代表,在雕刻技法上以浅刻为主。扬州竹刻历来被认为是传承金陵一派雕刻风格,以浅刻著称于世。笔者认为:自嘉庆年后,由于著名书法家、画家、印家吴熙载“以刀代笔”参与竹刻艺术,以其为代表的扬州浅刻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因而扬州竹刻之浅刻不同于金陵竹刻之浅刻,形成了另一个流派。吴熙载是开创了这一浅刻风格的领袖人物,可以说他也是开创了我国竹刻史上真正的浅刻先河之人。
一、潘西凤、张鏐代表清代扬州早、中期竹刻风格
清代早、中期扬州竹刻艺术,曾受过金陵派的影响,其主要传承人为潘西凤,他酷爱刻竹,视竹如命,时人有诗赞之:“老桐与竹结知音,苦竹雕镂若费心。”郑板桥对潘西凤极为推崇,称之为“濮仲谦后一人”。在潘清代早、中期以西凤之后,扬州还有金石名家张鏐(1769-1821)擅长深刻竹(亦是浮雕风格)。扬州博物馆藏他所刻竹骨扇雕刻拓片。由此可见,两位著名竹刻艺人代表了扬州早、中期竹刻风格有传承金陵派浅浮雕的遗风,因而此时扬州竹刻尚无地方风格可言,被称之为传承金陵派风格。
二、清嘉庆后,吴熙载“以刀代笔”参与扬州竹刻艺术,形成独特地方特色
到了清嘉庆后,扬州吴熙载参与竹刻,开创的竹刻之浅刻与濮仲谦的浅刻则完全不是一个风格。他开创的浅刻,创造了新刀具、新刻法,以刀代笔,将书画艺术浅刻于竹之表面,其法如在纸绢上书画。用笔的抑扬顿挫、徐急快慢、深浅浓淡、虚实主次,别有一番笔墨意趣。他的浅刻之法,影响和造就了扬州一大批师承者,持续了百数十年,形成了扬州独特的地方特色,使扬州竹刻有别于金陵竹刻,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扬州博物馆藏有他的竹刻扇一柄。扇骨画幅仅拇指宽,上宽2厘米,下宽0.8厘米,长20厘米,刻痕极浅,以手抚之,竟不觉有刻痕,但目视之,则形貌毕现,犹如两幅画意极简而极具文人疏秀气的写意画。
三、一批书画篆刻家的投入形成了扬州竹刻以刀代笔、以浅刻之法表现书画艺术的特色
吴让之的率先开创,吸引了扬州一批与他同时期的画家、书法家、印家也投入到竹刻艺术中来,师承他的浅刻之法,形成了以刀代笔、以浅刻之法表现书画艺术的特色,他成了扬州竹刻中浅刻艺术的领袖人物。主要师承者有金爵山、穆半园、赵竹宾、朱震伯、耿西池、方镐、徐雅鸿等。由于他们均有着书、画、刻三方面的艺术才能,因而,刻刀一旦为他们所主宰,便呈现出另一番局面。其竹刻制品从构图到造型到用刀都充满着书画家的笔墨意趣。扬州博物馆藏他们所刻的竹骨扇数把,小小扇骨,最宽处2-2.5厘米,最窄处0.8厘米,不仅画幅小,而且画幅不规则,可他们在这拇指阔的画幅上或写或画,尽显他们的才能,在山水、人物、花鸟等形象中,透溢着他们扎实的绘画功底和精湛的雕刻工艺。
吴让之开创的扬州竹刻之浅刻艺术在国内的地位越来越凸现,扬州浅刻艺术代有传人,出现了一大批继承者,有耿焦麓、陈锡藩、周无方、于啸轩、何其愚、吴南愚、郑小西、黄汉侯、宫宜盦、吴南敏等。这批继承者,沿着吴让之开创的浅刻之路,有所继承、发展、提高,将在竹制品上的浅刻艺术拓展到象牙制品上,并新创出在象牙牌上微刻、缩临名人书画艺术,把扬州浅刻艺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责任编辑:xw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