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青瓷复仿制成功始末

北宋耀州窑青釉印花牡丹纹盘-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宋耀州窑青釉印花牡丹纹盘

 

  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田野考古开展和各地陶瓷行业的现代化进程,对古代名窑陶瓷的恢复实验在各地蓬勃进行。不少失传了千百年的古代名瓷烧制技艺得以恢复。其中很多都是以科技攻关的形式解决了古瓷的科技测试与恢复试验的尤其是对宋元名瓷,如龙泉窑青瓷、钧窑瓷、汝窑瓷、辽代陶瓷、建窑瓷、定窑瓷、哥釉瓷、元青花等都得以重现历史辉煌,对传承古代陶瓷技艺和向大众普及陶瓷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耀州窑青瓷的恢复实验即是这一辉煌时期的一个缩影。当代的艺术陶瓷无疑也是在对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中创新而来,了解古代名瓷的恢复历史,对现今把握古瓷鉴定、辨伪也是很好的参照。此次“当代名窑”评选活动中,传承与创新都是当代艺术陶瓷的重要内容,我刊也将陆续介绍我国近年来对古代陶瓷技艺恢复及创新的有关内容。

 

  后世对古耀州瓷的仿制实验,始于20世纪30年代。民国《同官县志》载:“民国二十四年,中委张继、省主席邵力子谒黄帝陵过同,察阅故瓷,惜其久废,檄县实验恢复,付资本六千元,聘工仿制,颇有成效,旋因抗战军兴,资款不继,遂罢”。从这段县志记载看,现代最早的这次仿古耀州瓷实验,从1935年开始至1937年7月结束,为期两年。成品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均已流失,现在市面上很难见到。笔者曾在南京博物院的藏品中见过两件,在西安的一位老收藏家亲属处见过一件。这三件民国的后仿耀州瓷,均为仿宋青瓷圆器类的碗和盏,全部采用拉坯轮制,胎泥较细,釉色灰青或青中泛灰,瓷釉略有些透明度,但玻璃质感差,温润度亦差。所见的这几件碗盏器内壁均饰有刻花纹样,但刻花工艺简单,刻技较生硬,与所仿的宋代耀州青瓷区别比较明显。在该批复仿制品中未见到印花青瓷。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初故宫和陕西省文管会来窑址进行考古调查,使学术界对耀州窑的宋代青瓷有了初步认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于1958~1959年对黄堡、上店、立地坡的耀州窑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该窑晚唐、宋、金元时期的烧瓷标本数万片,使世人认识了该窑场以宋代青瓷为主流的烧瓷面貌。该所负责人王家广曾任轻工业部陶瓷处处长,策划过50年代景德镇窑和龙泉窑仿古瓷的制作,并提出利用耀州窑考古资料进行仿古耀瓷试烧。为此拨出经费在省考古所院内建造了一个馒头形仿古窑炉,由修复室数人进行试制工作。时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经费困难,参与复制者又缺乏陶瓷工艺经验,故整个仿制工作仅烧了数窑不成功的实验品,就无限期地停滞了。这几窑实验品为碗、杯之类的器物。其特点是器胎厚重,瓷釉很薄,釉色灰中泛白,其中有些装饰有刻划花纹样,亦有部分为素面。产品具有明显的仿制尚未成功的试烧特征。几窑产品出窑后均已散失,近年偶曾见于市场之上。

 

  1973年,当时陕西省文管会安排笔者赴铜川市黄堡镇考古,负责当地灯泡厂、煤气站一带耀州窑遗址的发掘工作。发掘结束,我们在铜川市文化宫搞了个汇报展,请张铁民等铜川市党政领导来看。张铁民看后表示:“我们的祖先在古代,竟然能生产出这样精美的瓷器来!现在我们为什么就烧不出来呢?今天的铜川人不能给自己的祖先丢脸,一定要想方设法造出同样水平的东西来。可先把自己的力量组织起来,有困难再向省上的科技部门求教”。在他的明确指示下,仿制耀州青瓷的任务立即下达了。我记得当时安排了两个实验组,一个在当地陈炉厂,一个在庄里厂,分别进行工艺技术方面的试验和仿制,同时要求我们考古队和文化馆(耀州窑博物馆前身)积极配合,提供耀州瓷古瓷片样品和古代耀州瓷的造型和纹样资料。

 

  第二年由轻工部陶瓷研究院下放到陕西的李国祯先生来陈炉古镇蹲点指导,此前李国祯曾成功指导过龙泉青釉的复仿制工作,对古代青釉有科学的认识。他一来就指出,耀州青瓷用的肯定是当地的原料,应以铁作呈色剂,采用还原焰烧成。从而为仿制成功指出了方向。陈炉陶瓷厂的仿烧实验,此后一直沿着这个正确的科技方向开展工作。首先,派出了关培英、郭俊义、梁喜洲去江苏宜兴青瓷厂,学习还原焰的烧成工艺,回来后和李国祯一起试烧。同时,由郭述勤和厂技术科人员在陈炉古镇周边寻找胎釉原料,发现了最适合仿烧的东山坩土和塔儿山、庙沟釉料。交由王生勤和李和平加工配料。由省美协画家陈嘉咏处设计出仿耀瓷的造型,由侯天福做成一个个模型。画家陈嘉咏还探索出耀州瓷的刻花工艺,培养出了第一批优秀的刻花能手陈湘和张夏珍等人。

 

  经试验组数年的艰辛努力,耀州青瓷终于仿制成功。1977年,召开了耀州青瓷鉴定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画家一致认为:陈炉窑陶瓷厂仿制的耀州青瓷获得了成功。70年代后期成功仿烧出的耀州青瓷,因有发掘器物的标本为样,造型丰富,而且与古耀瓷很相似,青釉仿制比较成功,加之专门培养的刻花工匠技术很好,一时间曾出现过以假乱真的现象,个别高仿精品曾被国内外的某些个人和单位作为真品加以收藏。

 

  至80年代中期,随着耀州窑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出土了上百万件(片)的瓷器标本,耀州窑在国内外影响空前增大,也为仿古耀瓷的发展提供了多时代、多品种、多数量的可靠资料。1986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在西安召开年会和学术研讨会,专题研讨耀州窑与耀瓷。耀州窑考古队给陈炉陶瓷厂提供了一批五代剔划花和宋金刻花与印花青瓷资料,还提供了唐代素胎黑彩盘、金玉白釉胆瓶和三足鼎炉等完整器物资料,请陈炉陶瓷厂进行复仿实验和生产,最终也取得了成功。此后,复仿耀州瓷的生产突破了专仿宋代耀州青瓷的局限。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大批企业的转型,1992年开始,后仿耀瓷的生产中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作坊。这些个体仿烧者几乎都从事过陶瓷生产,不少还是世代制瓷的匠人世家。还有些人曾参与过各复制厂复仿耀州瓷的实验与生产工作。仿烧先用的是传统的煤烧馒头窑,虽然制作精致,但烧造时间太长,成品率较低。恰在此时,陈炉陶瓷厂从外边引进了以液化气作燃料的梭式窑,烧造时间从三四天一下缩短到八九个小时,成品率由25%左右一下提高到90%。个体作坊先后采用,气烧梭式炉在复仿耀瓷的厂家中得到普及。同时,一些复仿制者选用了由景德镇等地直接买入已加工好的各种泥料和釉料,略加搭配,便可使用。从而简便了复仿制生产的工艺流程,使更多的个体经营者加入到复仿耀瓷的行列中来。铜川市内近些年设有窑炉的复仿厂家或个人曾有20多家之多,而且已外传到西安和河南等地。复仿的耀州瓷,以青瓷为主,多宋代,也有五代、金元青瓷的近年对五代青瓷复仿制水平有明显提高。亦有唐代的茶叶末釉、黑釉、素胎黑彩,宋金的酱釉、黑釉酱斑,金代月白釉,明代黑釉和白地黑花等。所复仿的器物种类和造型均大为增加。一些高仿品很精美,几乎达到了足以乱真的地步。有些高手的后仿工艺多带有研究性质,认真地观察研究了古器物的造型、施釉、刻花、装烧的种种特点。在复仿制时,使这些特点能一一表现在后仿品上,出现了收藏爱好者对真品和后仿品难辨真伪的现象,也使后仿品鉴定纳入了今日耀州窑的研究范畴。

 

  此次,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强调参选企业既要能继承,又要有创新,这本身就是对古陶瓷历史的尊重,也是帮助今日的陶瓷企业更好、更自觉地继承发扬老名窑的传统和技艺。希望此次六家合办的“当代名窑”评选活动能够完满成功!

 

  禚振西:女,1938年生,山东省高密市人。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历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资料室、隋唐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西北大学客座教授、耀州窑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荣获英国东方古陶瓷学会“希尔”金奖(Hill Gold medal),是获得该奖的第一位华人学者。2004年被铜川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专家评审组成员。曾先后主持负责了耀州窑址考古(获首届中国田野考古三等奖,被评为“20世纪中国考古百项重大发现”和“陕西考古十大发现”之一)、陈炉、立地坡、上店窑址调查试掘等。著有《宋代耀州窑址》《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耀州窑瓷》(日本版)等书籍,并主编了《陕西考古文献目录》《耀州窑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陈炉耀州瓷精萃》,在国内外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论著多次获得省内外大奖。

责任编辑:小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