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玉凳”事件中谁在造假?

  2012年新年伊始,一件去年年初在某拍场上拍出2.2亿元的汉代青黄玉龙凤纹梳妆台(含坐凳)以极具争议的视角再次引爆收藏界。这一次媒体集体性的质疑不仅把为玉凳做鉴定的故宫博物院资深玉器鉴定专家周南泉推到了风口浪尖,更使本来就岌岌可危的中国文物收藏鉴定界的信誉推到了崩溃的边缘,连故宫博物院的资深老专家的鉴定都这么不靠谱,这个市场该多么混乱!于是,要求国家有关部门介入真相调查,以法律来肃清乱象的呼声越来越高。

  用法律这把“利剑”来为收藏鉴定界正本清源,体现出了人们对这个业界乱象的痛恨和整治的决心,但是反过来看具体问题,如果要真正按法律的手段介入,就需要跳出个体视角而客观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法律判决的第一遵循要律是证据,人证、物证论据充足才能切实下定论并做出依法治理。

  网传“玉凳系造假” “论据”“人证”齐全

  总结网上广为转载的“玉凳”系伪造新闻,得出的第一首要论据是“汉代无凳子”,其次还有主动出面担责的“人证”:

  1、《现代快报》文章《“汉玉凳”拍出2.2亿遭质疑专家称当时没凳子》指出:汉代时确有“胡床”传入中原,但样式类似现代的折叠椅,坐面是可卷折的布。

  专家也表示,从“汉代坐凳”的图片上看,它属于“高坐器具”,不符合汉代的礼制和贵族文化特点,也不符合当时的服饰要求,而拍品可能是仿清代的家具。

  2、《南方都市报》文章《张枫逸:天价汉玉凳藐视监管》文中指出:不消专家从“汉代礼制、贵族文化特点和服饰要求”等专业角度提出质疑,单凭一般的历史常识,网友们就已经戳穿了天价汉玉凳的画皮。

  3、新华网2月2日发文《2亿汉玉凳假拍事件各方表态 拍卖公司称未成交》文中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会长张宁认为:“汉代时人们是席地而坐,当时中国还没有凳子的概念,这种凳子要到宋朝才有。”

  4、网上广泛流传的文章《汉玉凳拍出2.2亿遭质疑 专家:当时没凳子》记述: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邵晓峰对古代家具有深入研究,并就凳子的起源问题撰写过论文。邵教授看过记者通过电邮发过去的实物照片后,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汉代不可能有这样的梳妆台和凳子”。但是他也说“这种玉凳属于‘高坐’,当时根本派不上用场。这和当时的礼制与贵族文化的特点有关。汉代确实也有一种类似于凳子的家具,但它不是让人休息用的,而是用来摆东西,叫‘几’,而且是矮扁形态的。”

  5、近日《大众日报》的文章《2.2亿汉玉凳被曝系组装而成 用AB胶粘合》中爆料:25日,有媒体报道称“汉代玉凳”出自江苏邳州一赵姓老板之手,之后另一媒体跟进采访时,他的说法却多有反复。最终,他表示所谓的“汉代玉凳”是经他手由明代材料组装所成,那东西组装的时候是用AB胶粘合到一起的,据有些媒体称还有录音为证。

  有“论据”还有主动揽责的“人证”。事件发展到此时,似乎已经真相大白。但就是那个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周南泉也就是初始鉴定专家还在做困兽之斗,咬住玉凳是真的“死理”不放。

  为了“不以偏概全、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我们再来仔细看看除周南泉之外的“保真论”的观点和证据。

3600年前古埃及国王椅-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600年前古埃及国王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湖北博物馆藏战国漆器凳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姚政提供的汉玉凳图片资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姚政提供的汉玉凳图片资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姚政提供的汉玉凳图片资料
 
  姚政:“汉玉凳”是老东西,不是赝品

  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据称他对此事做过深入的调查,2月2日他曾带专家和上海新闻晚报记者对汉玉凳实物重新进行了鉴定,2月17日他率人到主动承认造假者的所在地江苏邳州进行实地考察。针对以上“唱假论”的论据和“人证”,姚政认为:

  1、针对“汉代无凳子”或“无高凳”的说法,据姚政介绍,他已从收藏家手上征集了大量的实物照片,证明汉代以前,比如红山文化时期、三星堆文化时期就有椅凳,高古椅凳有玉制的、铜制的、木胎漆器的,不仅中国有,外国三五千年前也有。

  有人指责他用“赝品证明赝品”,他就拿中外博物馆藏的凳椅资料来做例证。他说椅凳不是高科技产品,它的出现应该与人类必须生活用品比如“碗”、“拐杖”、“枕头”、“床”等同时出现,因为用“常识”想想,人类不可能每天只睡觉或站立行走。无历史记载并不意味没有,大多生活用品的出现都早于文字的发明。此“玉凳”仅高45公分,完全是一个正常高度,是人坐着时最舒适的高度,只有脚不能踏地的凳子才叫“高凳”。 3300年前古埃及就已出现高高在上的“法老椅”,这种“高凳”其实就是一种神权的象征,与生活习惯无关。

  另外此套“汉玉凳”未必就是真的做凳子来用,玉器在汉代一般是做礼器或是丧葬用玉,这套“玉凳”有可能是作为陪葬的丧葬用玉使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凳子”。“席地而坐“这一成语出现在唐朝以后的《旧五代史》,所谓汉代人“席地而坐”是个误区,中国已发现8000年前的村落,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家里垒土炕取暖做饭,人坐凳子上或坐在炕上或炕席上是常态。

  2、这组汉代梳妆台凳玉雕本身所提供的信息足以证明是真品。从玉料上看,全器所用的玉料是典型的新疆和田玉中的“和田黄玉”,黄玉千百年来被皇家垄断,极其名贵。据姚政介绍,像玉凳这样的和田“黄玉”品种,新疆和田本地也是难以见到的。行内有一句话如是说:和田黄玉,珍稀万分,价格昂贵。

  据称,此物所有者已在国家地质部门做过仪器测试鉴定,确定是和田玉。姚政指出,其实玉石的种类鉴别用仪器测试的准确度是最高的,因为不同种类的玉石所含有的成分比例是不同的,仪器检测一目了然。

  姚政介绍,从器型上看,这组玉雕器型大气,反映了汉代皇家贵族生活的奢华,属于重器;从纹饰上看,它是典型的汉代纹饰,龙身不刻鳞纹,又有非常精美而匀称的“乳钉”纹,这是汉代玉雕的一个明显特征;从雕工上看,汉代刀法,阴刻线流畅,全器集镂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为一体,榫卯结构,展示了汉玉雕刻的高超技艺;从包浆上看,玉上的矿物质自然氧化,光泽温润;从沁色上看,玉器在地下2000余年受到各种矿物质的沁入,形成色彩斑斓的受沁现象,这是现代造假者无能为力的。

  3、据姚政2月17日在邳州的实地考察,他得出以下结论:邳州当地的玉器市场虽然规模很大,但还是较冷清,大部分玉器作坊的产品是貔貅、动物等简单器形的工艺品,也有些作坊在生产外地人订做的观音及人物立像。姚政认为邳州也不算是玉器高仿基地,他所考查的21家作坊竟没有一件高科技工具,电动切割机、打磨机算是现代化设备。作坊里是满地泥泞的灰水,蒙蒙的粉尘,喧嚣的电锯声。作坊外到处堆放着廉价的东北岫岩玉材料。作坊里做玉雕最好的师傅展示出的样品技艺与“玉凳”相比也是相差甚远。另外,有些玉器店里所卖的商品中,也混杂了一些出土文物,这些东西老板都说自己做的。这在当地是公开的秘密。

  4、针对邳州某玉器作坊老板主动承认伪造“玉凳”的铁证,姚政也做过调查,既然邳州有制造“玉凳”的先例,他就拿了一张汉代黄玉龙椅照片求仿,几乎所有的店主都说能仿,更有甚者,一张姓老板说这件龙椅就是他干儿子做的,做了一年,卖了200万。姚政并没像其他记者那样轻信,而是要寻找证据,当即向他提出五个问题:一、这张龙椅什么尺寸?二、用的什么地方的玉料?在哪买的?多钱一公斤?三、设计人员是谁?拿设计图纸来看看;四、你的作坊在哪?五、加工后剩下的玉渣在哪里?问得他哑口无言。对邳州玉器店任何一个老板,只要高仿的前提是一定要用与“玉凳”一样的和田黄玉来做,得到的答复是肯定不行的:和田黄玉几千万都买不了一公斤,即使再有钱也找不到这么大的料。所以主动揽责的仿造者称一百万成本造出所谓的“玉凳”是不可能成立的。另外,当地人做大件玉器,如无人订货交订金,绝不会动手。

  玉凳事件几经周折,终于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邳州“玉凳”伪造者从信誓旦旦承认自己“高仿”,到矢口否认,到“网上都是胡说”,到自称是“用明代材料组装而成”。在此存在一个重要的漏洞是:如果“玉凳”真像媒体报道的那样是伪造者用明代材料组装而成,那这些“明代材料”是从哪里得来?这组“玉凳”的哪块器形类似明代玉器雕刻工艺?这明代的材料源头是哪?来自出土文物?还是传世文物?这一系列的问题,自称仿造者的人是否能够给出确切答复?

  在姚政看来,事情发展到此已越来越接近真相。收藏界、文博界都清楚,“组装”不是高仿,不是造假,换言之,不管是明代材料还是汉代材料,这套黄玉梳妆台凳是老东西,不是赝品。

  文物辨伪要重视实据考察 避免“曹操墓”争论事件再现

  仿造也好,组装也罢,天价“玉凳”背后的疑云似乎没有因此而得到一点减淡,反而愈来愈浓。不管是专家,还是媒体,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发言人不能仅靠不切实际的所谓“常识推理”或是“主观臆测”就凭空得出结论,还有句话说得好“看见的,不一定是真实的”这句话既是针对“唱假者”也是针对“保真者”,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为我们不想再看到类似曹操墓的争论事件,更不想再看到“产妇疑因少送红包肛门被缝”的“乌龙”新闻报道事件。文物辨伪要有实际根据,真伪还没定论,媒体也不能跟风炒作。

  武断定论伤害的不仅仅是当事人,还伤害了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伤害了真正热爱收藏的广大网友的利益。多少祖国优秀的文物经“伪专家”鉴定为假而堂而皇之地流出国门,这在民间收藏圈已是一个公开的质疑,这不仅是判定“玉凳”真伪的问题,这是保卫中国文物不被盗墓或是错判而流出国门的战争!这是中国文物的保卫战!姚政如是说。(鲁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邳州玉器店里待售的玉雕工艺品(姚政在邳州玉器市场考察时所拍的照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邳州玉器店里的商品(姚政在邳州玉器市场考察时所拍的照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27年做玉器经验的技师作坊(姚政在邳州玉器市场考察时所拍的照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技师作坊里简陋的制玉工具(姚政在邳州玉器市场考察时所拍的照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27年做玉器经验的技师在展示做得比较得意的作品(姚政在邳州玉器市场考察时所拍的照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邳州玉器城街景之一(摄于2012年2月17日)(姚政在邳州玉器市场考察时所拍的照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邳州玉器城街景之二(摄于2012年2月17日)(姚政在邳州玉器市场考察时所拍的照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邳州玉作坊之一(姚政在邳州玉器市场考察时所拍的照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邳州玉作坊之二(姚政在邳州玉器市场考察时所拍的照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邳州玉作坊之三(姚政在邳州玉器市场考察时所拍的照片)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