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窑的源流与形成
2016-02-16 18:01:35 来源:石湾博物馆 已浏览次
广东石湾窑是我国著名民窑,形成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至今仍流传使用。其历代产品以种类丰富、釉彩光润绚丽为特点,明清后善仿名窑产品。它的形成发展与宋元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等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开创了独特的民窑风格。
石湾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是我国陶瓷史上著名的民窑,形成于唐宋时期,繁荣兴盛于明清,流传发展至今天。千百年来,薪火不熄,世代相传,自成体系。其产品以种类丰富、胎体敦重、釉层厚实、釉彩光润绚丽为特点。明清后因善仿钧釉及历代名窑产品而名扬天下,被称为“广钧”;因是陶胎,又被称为“泥钧”。石湾窑仿中有创,创中有新,尤其是明清后生产出大量以人物、动物等为造型的艺术陶塑,集历代陶瓷美术技艺之大成,以崭新的面貌在中国陶瓷发展进程中异军突起,独树一帜,成为我国陶瓷艺苑中一朵奇葩。由于石湾窑是民窑,扬名也较晚,史料书藉甚少记载,对其研究,引不起专家学者的足够重视。本文通过有关考古发掘的资料及文献记载,试就石湾窑的形成、发展及繁荣兴盛之成因作初步探讨,以请教于诸位专家学者。
石湾窑的源流与形成
石湾镇位于佛山市禅城区西部,距广州约二十公里。过去镇内丘陵起伏,有近百个大小山岗,蕴藏着丰富的陶泥、岗砂;镇南主河道东平河淤泥中丰富的金属成分与贝壳、蚝壳、蚬壳和稻草灰、桑枝灰等可制成釉料,为制陶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镇内河涌交错,分布在石湾上中下三窑的大小九条河涌由西北至东南汇入蜿蜒而过的东平河,形成天然的交通网络,为制陶生产用水、原料及产品运输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1976年广东省博物馆与佛山市博物馆在石湾大帽岗东面的河宕发掘一处商代贝丘遗址,出土一批有纹饰和光素的红陶、白陶、黑皮陶器及大量硬陶印纹陶片。这些纹饰有绳纹、篦点纹、凸弦纹、曲折纹、云雷纹、叶脉纹、圈点纹、编织纹等,纹饰规整、清晰,印痕较深,且印纹较大,很少有重迭错乱现象,是岭南地区几何印纹陶发达时期的典型遗址⑴。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C14测定,这些陶片距今4900-5000年。由此可知,石湾先民早在五千年前就揭开了石湾制陶业的序幕。1964年广东省博物馆和佛山市博物馆在石湾东部的澜石发掘了十多座东汉墓葬,出土陶器十分丰富,有壶、瓿、罐、钵、勺、谷仓、井、灶、猪、羊、牛、鸡、鸭、舞蹈俑、奴隶俑等,充分反映了石湾制陶悠久历史和制陶技术水平。
汉代以后,由于商业逐渐发达,货币流通量加大,铜多用于铸钱,铜质用品往往以陶器代替,石湾地区亦如此。从佛山市博物馆馆藏零散出土的唐以前陶瓷器物看,器形主要有碗、盘、钵、罐、瓶、魂坛等日用品或葬丧冥具,釉色以青釉、青黄釉、酱黄釉为主。
至唐代,石湾制陶手工业形成,并且有一定规模⑵。1957年和1962年省博物馆在石湾大帽岗下发现唐宋窑址。上层的宋代窑址遗物堆积层出土有长方形窑砖,有的侧面黏了很厚的墨绿色琉璃,不少陶瓷器与匣钵黏连在一起而成为废品。釉色有青、青黄、黑、酱黑、酱黄等;器型有碗、盘、盏、壶、罐、盒、埕、沙盆、兽头陶塑和堆贴水波纹坛等;窑具有匣钵、擂盆、擂杵、渣饼、垫环、试片等。下层的唐代窑址遗物堆积层出土有青釉和酱黄釉的碗、盘、魂坛、炉等,均施半釉,胎体厚重,胎质粗松,釉面有开片和不开片。距石湾西北面15公里的南海小塘奇石唐宋窑址,1976年被发掘,范围很广,古窑址主要集中在虎石山、大庙岗等九个山岗,绵延3公里,共有20多座北宋时期的长形斜坡式龙窑。从断层剖面观察,其中3座龙窑下压叠着11座已受毁坏、平面近似半椭圆形的唐代小型馒头窑,里内出土的陶瓷器型与釉色大致和石湾窑相同。但虎石山、大庙岗等宋窑堆积层十分厚,最厚处达7-8米,足见该窑在当年的生产规模之大。出土物有碗、盘、罐、坛等器物残片,其装饰有印花、刻花、彩绘三种,并发现少量窑变釉瓷器碎片。其中有青黄釉、酱黄釉四系大罐残片,肩部印有“政和六年”、“嘉佑□”、“己已年”、“庚午年”等北宋年号和干支纪年,这些都是当年烧窑的绝对年代。佛山市博物馆采集的标本中,有一个小口圆深腹四系罐,肩部印有“潘宅(?)”印章,此外不少标本上也有“大吉”、“陈(.)”“潘南”等姓氏印章,有各种款式,有的外面还套上图案花纹装饰。这些简单朴素的标志,可能是当时窑工、店号、用户的标记。这说明石湾窑的生产进一步成熟,已呈专业化发展。对出土实物进行分析,奇石窑址实物的器型、釉色、烧制方法等与石湾窑基本一致,可见当时石湾和奇石是石湾窑同一时期、同一系统的上下两个窑区⑶。
从大帽岗和奇石唐宋窑址的考古资料看,宋代石湾窑产品种类比唐代丰富许多,仅碗的品种就有敞口浅腹、凸唇深腹、敛口、折唇卷口的,圈足也有高低之分。釉色也比唐代多,除有青釉、酱黄釉外,还有黑釉、酱褐釉和白釉等。施釉方法也有了提高,不仅将釉施于器表,还荡于器内壁。窑的结构也有不同,唐代使用“馒头窑”,体积小,直径仅2米,为“半倒焰式”,在还原气氛中烧制陶瓷,火温只能达到900-1100度。北宋龙窑体积较大,从窑内部看,一般长30米,最宽处2米,窄处1.2米,窑中部最高1.7米,窑中间每隔2米以圆柱支撑窑顶。整个窑的体积约为150立方米,每次可装烧中型碗3万-4万件。由此见,唐代石湾窑发展已成熟,至宋代,由于窑灶的革新,烧制技术的进步,产品质量提高,石湾窑的生产已十分具有规模,成为当时广东生产贸易陶瓷的中心基地之一⑷。当时广州是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都会,佛山毗邻广州,水陆交通便利,石湾窑的产品通过广州远销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⑸。2002年3月,日本东洋陶瓷学会理事长长谷部乐尔,日本福冈市教育委员会调查指导委员、陶瓷考古专家森本朝子等人分别前来佛山市博物馆参观,观摩了馆藏奇石窑标本。据长谷部乐尔和森本介绍,这种青黄釉或酱黄釉的四系罐在日本是用来装茶叶的,称为“茶壶”。过去日本学术界一直以为是吕宋生产的,因此又称之为“吕宋壶”,直到1978年中国《考古》第三期发表《广东石湾古窑址调查》一文,才知道这是中国石湾奇石窑的产品,中国唐宋时传至日本。由于此壶传入日本十分稀少,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使用,因此十分珍贵,是日本国宝级文物。后来日本也仿制这类壶,仿得十分似,曾搞过展览,出过图录,日本学者也将此作为专门研究课题。这类壶在印尼的婆罗州、史玛托拉、爪哇、雅加达博物馆有,菲律宾也有出土或传世品。由此可见,唐宋时期,随着广东海外贸易的繁荣,石湾窑产品日渐成熟,不仅满足着本地的需求,还远销海外。
责任编辑:那拉提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