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石湾釉色器皿世界

多数人认为石湾陶塑以造型闻名,实际上它最早以釉色闻名全国,早年石湾窑引起收藏家关注,却是因为仿钧釉,有文献提到,“钧窑以紫胜,广钧以蓝胜”。钧窑元末没落,“官钧”当时属于皇家专用品,民间难得一见,只有宜兴及石湾这两个南方的地方继承了北方钧窑的传统釉色,在明清时期大放异彩,成为老百姓都能使用的物品。

      多数人认为石湾陶塑以造型闻名,实际上它最早以釉色闻名全国,早年石湾窑引起收藏家关注,却是因为仿钧釉,有文献提到,“钧窑以紫胜,广钧以蓝胜”。钧窑元末没落,“官钧”当时属于皇家专用品,民间难得一见,只有宜兴及石湾这两个南方的地方继承了北方钧窑的传统釉色,在明清时期大放异彩,成为老百姓都能使用的物品。

  2011年9月,骄阳似火的一天,来自广州、顺德的收藏家走进广州嘉德艺术馆一饱眼福,参观由广州藏家刘景威收藏多年的石湾传统釉色。从那时起,广佛两地有关石湾釉色的展览接连不断。

  时隔三年,在一群藏家的有心推动下,旧石湾釉色器皿有没有回归自身价值?本周,记者采访了广州、佛山以及港澳地区的藏家,通过回顾藏品在市场上的反应,观察其艺术价值是否被再认识。

  一次次闪亮登场

  通常,收藏的人喜欢回忆,不仅因为文物属于历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通过回忆,更加清晰地明辨历史与未来。

  2013年8月22日,是石湾釉色器皿最风光的一天:北京国家博物馆里,首次展出的20多件清宫旧藏石湾窑陶艺品,让人们看到石湾釉色器皿曾经的辉煌。

  清宫旧藏中,养心殿内原藏清石湾窑蓝釉撇口瓶,寿康宫内原藏明石湾窑窑变釉梅瓶,在釉色方面均是“雨淋墙”的典型代表,这是石湾在仿钧釉基础上发明的一种独特的釉色。此外,明代石湾窑灰蓝釉葫芦瓶,外壁以贴塑法装饰葫芦,“贴塑法”也是石湾陶艺创造的艺术手法。

  参观者赞叹之余不免发出感叹:偏居南方一隅,作为民窑的石湾陶艺,居然被宫廷赏识和收藏。

  这是官方举办最大规模的一次展览。事实上,来自民间,刘景威、吴国伟、何湛泉等藏家曾在广佛等地举办旧石湾釉色展览。

  旧石湾釉色属高温釉,古法制作用普通植物烧灰、玛瑙、石灰、蚬壳等原料制作釉料,经龙窑烧制,所谓“一窑一宝”便是对其最好的表达。香港不少资深藏家一直认为,龙窑古法烧制的釉色器皿比现代釉色更有味道,收藏界更以拥有多件釉色器皿为荣,特别是精品,存世更不多。

  35万元,目前最高价

  市场价格不一定反映艺术品真实价值。盲目看市场,可能会影响你对真正艺术品的品鉴。

  记者从香港藏家了解到,目前拍卖市场上,最贵的一件石湾釉色器皿,出现在三年前深圳一场拍卖会上。找到昔日的拍卖图录,记者了解到,这件明代石湾窑缠枝莲纹梅瓶,曾在2005年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过,后拿回国拍卖,起拍价为35万元,最终也是以35万元成交。

  采访多名广佛地区的收藏家了解到,目前,旧石湾釉色器皿市场估价就在10万元以内,普通的是3万元~5万元,算得上极品的估计在10万多元。顺德藏家佘家庆认为,这件明代石湾窑缠枝莲纹梅瓶,高56.5厘米,称得上高大、典雅、气魄,因为有在大拍拍卖的记录,回国之后身份大涨,倘若直接在中国古玩市场买卖,这件作品最贵不会超过20万元,估价在15万元以内。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极品类的石湾明清时期釉色器皿,数量非常少,即便香港资深藏家拥有数量也不多,因为珍稀,所以市场少有买卖,因此很难统计出其真正的市场价格。

  说易写难,学术研究尚处空白

  翻看一部石湾陶瓷史,创新是永恒的主题。“缸瓦窑,石湾为盛,年中贸易过百万,为工业一大宗。”因为坚持创新,创造出别具一格的陶艺品,受到明清两代皇家的赏识,成为宫廷内的陈设与珍藏。

  一直以来,业界都有这样的认识,明清时期石湾窑陶艺品最突出的特点:善仿历代名窑产品,且仿中有创,创中有新,在产品造型和釉色上特色鲜明。

  当下,以石湾最大的陶艺创作基地美陶公司为例,造型创作人员超过30多位,负责釉色仅有几位技术员,创造性受到极大限制,从中可看出业内重视造型高于釉色的现状。

  前晚,记者联系中山藏家何湛泉。他不仅收藏釉色器皿,还仿古制作观赏性的釉色花盆,在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谈及古法还原传统技艺时,何湛泉侃侃而谈,大有出口成章之感,半个小时的电话采访,他仍然意犹未尽。记者问是否整理过有关文字时,何湛泉回答道:“我只会做,不会写……”

  石湾釉色器皿曾经进入天子视野中,成为故宫用品,为何今日发展存在停滞状态? 在百度及专业论文资料库《中国知网》上,记者发现,研究景德镇、宜兴传统釉色的文章多达数十篇,而详细记录石湾历史釉色器皿技法的文章,却没有几篇,并且以突出历史沿革、选料特点、艺术欣赏为内容的文章居多。

  无论研究新釉色,还是研究旧釉色器皿,未来,石湾釉色如何擎好“千年陶都”的大旗,发扬光大,学术研究以及技法传承与发展,将是最重要的课题。
责任编辑:那拉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