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司遗址申遗成功 遗产总数48项位列世界第二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又是一年暑假时,暑假,向来是出游的高峰。最近翻开朋友圈就会发现:很多人不是在旅行,就是在去旅行的路上。这也让很多一时半会无法出游的人们,身未动,心已远。

  虽然我们此刻坐在直播间无法远行,但是,如果收音机前的您正在计划一次旅行,又纠结于不知道去哪,那么您可以考虑一下世界遗产名录新上榜的——中国“土司遗址”。

  北京时间昨天下午,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土司遗址”顺利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世界遗产“大家庭”的第48名成员。这个数字,让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二位。

  继续来说土司遗址。您可能最感兴趣的是:土司遗址,在哪呢?其实这次申遗的土司遗址不是一处,而是三处“打包”申遗的,它们是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和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分别位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贵州遵义市。

  这三处遗址包括了土司城、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土司庄园和家族墓葬群等,是现存的最具代表性的土司遗址。申遗成功后,正在德国世界遗产大会现场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第一时间接受了中国之声的越洋专访:

  童明康:此次申报成功,表明“土司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我国政府为保护这些珍贵遗产付出的艰苦努力,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各成员国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国际权威专业咨询机构的一致认可。土司遗址涉及了湖南、湖北、贵州三个省,特别是湖南、贵州两省实现了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童明康还表示,“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使生活在中国西南山区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保护理念在中国更广大区域和更多民族间得到传播,中国政府在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肯定。

  说到土司,虽然我们现在只能在影视文学作品中看到他们的存在,但在中国的历史上,“土司”制是中央政权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重要制度,形成于宋代、繁荣于明代,在清代的“改土归流”中结束,历时1000多年。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曾是中央委任、世袭管理当地族群的首领“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土司遗址展现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方面的人类价值观交流,联合申遗的三处遗址则是中国西南部地区土司管理制度的独特见证。

  可以说,1000多年的土司制度在中国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土司文化的印记,但是这次选出的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和贵州遵义海龙屯都是具有代表性土司遗址,在整体布局、建筑风格等外在形式上能展现出三地鲜明的民族特点,又能突出土司统治权力象征、民族文化交流和国家认同等土司遗址特有的共性特征,也就是说,去游览土司遗址,我们可以看到的既有外在的民族风情,也有内在的人文历史和文化。

  现在,“土司遗址”已经申遗成功,但这只是一个起点。可以想见,接下来会有很多游客群体慕名而来,一探风采。世界遗产如何保护管理、有序开发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申遗不易,保护更难。对此,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也明确指出,“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以后,中国政府将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规定,继续加强遗址保护、管理和监测工作,并将致力于改善遗产地民众的生活,让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在此我们也提醒广大游客:一定要提高对遗产的保护意识,文明旅游。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