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遗址”申遗成功 见证中国保护文化多样性不懈努力

  北京时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申报的“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8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

  世界遗产委员会专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评估报告中指出,中国土司遗址展现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方面的人类价值观交流,联合申遗的三处遗址是中国西南部地区土司管理制度的独特见证。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指出,“土司遗址”申遗成功,表明中国政府在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肯定。

  土司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地方管理制度,发展于宋,完备于元、明,终止于清,时间长达800余年。当地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曾是中央委任、世袭管理当地族群的首领“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

  此次联合申遗的包括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和贵州播州海龙屯三处遗址,位于云贵高原东北端东西相邻的武陵山、大娄山区。老司城遗址和唐崖土司城遗址是土司职级序列中不同等级的土司的治所,海龙屯遗址则是等级最高的土司的军事城堡。至今,这些遗产所在地的居民仍传承着各自典型的民族习俗与文化传统。

  “土司遗址”的申遗成功,使生活在中国西南山区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保护理念在中国更广大区域和更多民族间得到传播。

  从电视上得知申遗成功的消息,湘西永顺县老司城村村民欢呼雀跃。74岁的土家族阿婆朱长香说,没想到她从小长大的这片山窝窝,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的骄傲”。

  始建于公元1135年的老司城遗址隐藏在武陵山脉巨大的褶皱中。经过十余年的考古发掘,这座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土司王城正逐渐露出真面目,不仅有着庞大废墟和精美文物,还保存着一系列令人震撼的古建筑,堪称“中国的马丘比丘”和“东方庞贝古城”。

  历史上,土司制度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维护了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也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现在,这些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遗址入选世界遗产,能让世界更加了解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也能让更多人体认到中国政府在保护文化多样性方面的不懈努力。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履行保护责任的新起点,后续的管理保护还将面临多方挑战。童明康在大会发言中说,“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以后,中国政府将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规定,继续加强遗址保护、管理和监测工作,并将致力于改善遗产地民众的生活,让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永顺县委书记石治平说,目前的任务依然是把遗址保护放在第一位,确保遗址真正按照世界文化遗产要求的“原遗址、原住民、原生态、原文化”。

  今天,“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仍依然存在。土司遗址大多是发掘出来的土遗址,非常脆弱,不易保护。同时,中国国内包括世界遗产在内的不少遗迹都存在过度开发问题。

  童明康说,今后有关部门还需加强监测与管理,将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前提,必要时对游客采取限制措施,也希望游客能提高对遗产的保护意识,避免给遗址带来破坏。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