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金饰片流失法国20余年“回家” 文物散落海外千万计追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5年7月21日,掩于黄土2000余年,流失海外20余年,今天,它们终于“回家”。曾藏于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的32片春秋时期秦人金饰片,昨天在甘肃省博物馆完成了交接并开始向公众展出。

 

  


  遍野盗墓人昼夜赶工


  20多年前被盗出境

 

  上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在挖一种动物化石“龙骨”时意外发现了一些古代墓葬,并由此出现了盗墓活动。1993年,盗墓活动加剧,大堡子山遗址惨遭盗掘,盗掘出土了大批青铜器和金器等重要文物。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白坚这样描述当时的景象:漫山盗洞,遍野的盗墓人昼夜赶工。甚至,盗墓催生了商业的自发形成,山上有啤酒摊,还有凉皮和卤蛋卖。

 

  随后,众多文物流失海外。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介绍,1994年,有人在法国见到了戴迪安收藏的44片金饰片。大约同时,法国吉美博物馆入藏了一批出自大堡子山的金饰片。随后,日本、美国等地不断有出自大堡子山遗址的文物被发现。


  难


  确认物件“DNA”


  10年回归路漫漫

 

  2005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中国流失海外文物调查项目”,会同公安机关建立文物被盗流失的完整证据链,开展国际公约和相关国家适用法律及返还案例研究,向有关国家和机构明确我对被盗文物的主权立场,制定追索流失文物的工作方案,开启了10年的文物返还路。

 

  十年中,国家文物局和有关文博单位积极努力,在相关国家政府和友好人士的支持下,促成一批流失海外的大堡子山文物回到祖国的怀抱:

 

      2009年,美国收藏家范季融、胡盈莹夫妇将所藏6件秦国早期青铜器捐赠给中国;2011年,国内收藏家郭炎将自境外征集的2件鸷鸟形金饰片、1组小型金饰片捐赠给国家。

 

  在得知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有大堡子山流失金器文物后,国家文物局随即组织专题调研,积极与法方协商文物返还事宜。最终于2015年,原藏法国吉美博物馆的32件金饰片全部回归祖国。

 

  据介绍,要确定文物来自大堡子山,一是要做考古学分析,二是建立证据链,三是科技鉴定,即对文物本体和灰土等附着物的成分进行分析来确定。王辉说,中方将发掘的文物进行检测,并请法国实验室以相同的方法对法藏金饰品进行检测,经比对两者吻合。“这种检测方法具有唯一性,相当于检测了文物的‘DNA’。”

 

  


  一千万件文物散落海外


  文物追索仍艰难

 

  实际上,此次回归的金饰仅是中国流失文物的极小一部分。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超过一千万件文物散落海外,其中许多是流失文物。

 

  大堡子山流失文物的回归仅仅是个开始。当前,流失文物回归有依法追讨、外交谈判、商业回购和捐赠等多种方式,但业内专家称,随着文物艺术品价格的逐渐增长,一件古代文物艺术品动辄几百万元、几千万元,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数量庞大异常,商业回购不是长期之道;捐赠只是少数人偶尔为之之举,就目前来看,以捐赠方式回归的文物少而又少。

 

  虽然对于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国珍贵文物来说,外交谈判和依法追讨过程艰难,但这是中国应该坚持的海外文物回流的主要方式。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坦言,让流失文物得以回家,中国仍然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