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货”享誉古丝绸之路

  你知道中国七大古窑之一寿州窑吗?你知道安徽茶叶曾是英国女皇的最爱吗?最近“一带一路”是热门话题,许多人都知道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安和洛阳,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泉州,但其实无论是西安、洛阳,还是泉州,都只是当时的“货物集散中心”,运往世界各地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则来源于全国各地,安徽也是重要货物供应地之一。丝绸之路,也曾在江淮大地深深刻下印迹。

  柳孜镇,古称柳子镇,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境内。

  据《宿州志》记载:柳孜为巨镇,有庙宇99座,井百眼。著名东晋音乐家桓伊和“竹林七贤”之一稽康就是生长在这里。

  1999年春夏之交,淮北市决定将境内宿州至永城一段公路拓宽改建,拓宽的部分公路恰好沿古运河南堤(史称隋堤)从柳孜镇穿过。

  安徽考古界经长期考证研究,认为柳孜镇有座古代码头,为保护这一历史遗物,决定对柳孜一带路段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数十个日夜发掘,专家们的预言得到了证实。一座沿运河南岸东西走向顺河而建的石造码头展现在人们面前,整座码头为长方形建筑,长14.3米,宽9米,高5.5米。经考察,此码头为北宋时期的货运码头。这是我国隋唐大运河考古的首次发现。

  然而,更令人兴奋的是另一个发现。

  就在考古队发掘码头四周深部土层时,出乎意料地发现了八艘古代沉船。有三艘沉船较为完整,其中3号船最大,为木板结构,长达23.6米。因沉船埋藏的土层中发现青釉、三彩瓷器和唐代“开元通宝”钱币等器物,沉船的年代被专家认定为唐朝。

  2000年4月8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郑欣淼在柳孜实地考察后,向世界郑重宣布:“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是中国运河考古的重大成果,证明了大运河的流经路线,填补了中国运河考古的空白”。

  柳孜遗址还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其中瓷器为多。从瓷器的釉色和造型初步辨认出窑口的有:寿州窑、肖窑、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建窑、定窑、越窑、长沙窑、均窑等。

  八艘唐船、宋代码头、大批唐宋名窑瓷器的相继出土印证了这块土地昔日的繁华,而经过这里的瓷器,有相当一部分将运往洛阳、余杭,通过陆路或水路的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在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发现的八艘古代沉船上,有一种黄釉瓷来自寿州窑。今安徽省淮南市,唐代属寿州,寿州窑是唐代七大瓷窑之一,陆羽《茶经》记载“(寿州)瓷黄色紫”,将寿州窑列为第五位。

  寿州窑的窑址位于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而在淮南田家庵区(下窑)三座窑、徐家圩、费郢孜、李嘴孜及凤阳县武店灵泉寺东等地也发现10余处古代窑场。其中以大通区上窑镇周围分布最为集中。历史上的寿州窑绵延几十里,规模巨大,曾是江淮地区的制瓷中心。

  寿州窑创烧于南北朝后期,隋唐进入繁荣时期。聪明智慧的寿州窑工们在长期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对制作工艺和烧造技术作了重大改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烧窑方法上,改传统的还原焰为氧化焰,烧成黄釉瓷,这在中国陶瓷工艺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唐代寿州窑以生产黄釉瓷为主,兼烧黑釉、茶紫釉和白釉瓷等。产品有壶、杯、钵、注子、盘、碗、枕、玩具和琉璃瓦等品种。以斑斓的褐色点彩装饰最美,线条流畅,造型优美,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技术。

  寿州窑历经350余年,产品畅销江淮各地,输往国外。考古发掘的成果也证实,在西起河南东至扬州的江淮、沿江各地都出土有寿州窑产品。可以想象寿州窑全盛时期,淮南地区窑炉比比皆是,窑火彻夜不熄;淮河岸边,碗盏瓶罐堆集,白帆穿梭;南北驿道,车如游龙,往返转运瓷器。

安徽丝绸:万寿绸曾为上乘贡品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地跨8个省份,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大运河的每个码头,都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运货点。

  而其中,安徽的丝绸,就是重要的外销产品。

  单就合肥来说,资料记载,早在东汉就有民间生产的土丝土绸。隋唐时期,合肥民间编织的丝绸品有花纱(薄绸)、交梭丝布(丝麻交织物)、绢(生丝织成的平纹织物)、绵(丝绵)等。其中大都被选为贡品。明朝时期,在合肥万寿寺旁开设了机房,生产“万寿绸”,更是上乘贡品。

  安徽目前是中国十大丝绸产地之一,古代也是丝绸重要的产地之一,其中皖南、金寨等都是重要的缫丝产地。

  徽商在外贸中更是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徽商萌芽于东晋,成长于宋唐,兴盛于明清。徽商以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经营项目多、兴盛时间长且崇尚文化为特点。商业活动遍布全国,主要经营盐、米、丝、茶、纸、墨、木材等。

  古代徽商的活动范围,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在安徽绩溪县,还有徽杭古道,这古道就是联系徽州与杭州的重要纽带。到杭州之后,往西北可到洛阳,往东南可到泉州、宁波、广州等地。

安徽茶叶:祁门茶风靡欧洲王室

  1738年,瑞典东印度公司斥巨资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哥德堡号”,开始了瑞典和中国之间的海上贸易。“哥德堡号”每次航行需要1年半至2年时间,在6年间共进行了3次以中国为目的地的航行,将大量的中国茶叶和瓷器运回瑞典。

  1745年1月11日,“哥德堡1号”从广州启程回国,船上装载着大约700吨的中国物品,包括茶叶、瓷器、丝绸和藤器。当时这批货物如果运到哥德堡市场拍卖的话,估计价值2.5至2.7亿瑞典银币之间。8个月后,“哥德堡1号”航行回到离哥德堡港大约900米的海面时,突然船头触礁沉没,幸好事故中没有人员伤亡。从沉船上捞起了30吨茶叶、80匹丝绸和大量瓷器,在市场上拍卖后竟然足够支付“哥德堡1号”这次广州之旅的全部成本,而且还能够获利14%。

  那这茶叶中有安徽茶叶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唐代,祁门茶市十分兴盛。祁门的茶叶,史籍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唐朝陆羽的茶经。祁门茶叶产于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清朝光绪年间制造的祁门红茶也是红茶中的极品,享有盛誉,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很显然,祁红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欧洲的。

  古代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茶叶集散地是在江西的浮梁,通过长江等水路,最后从珠江运到广州。安徽、江西、福建、湖南的茶叶都有很大可能在当年哥德堡号船上。 
责任编辑:小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