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文物绿色通道如何才能越走越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圆明园兽首之马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皿方罍

 

  近日,位于北京顺义天竺综合保税区内的全国首个海外回流文物口岸交易市场开建,将为海外流失文物“回家”开辟绿色通道。据北京市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副总理王昱称,海外回流文物口岸交易市场基于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境内关外、免证、保税的政策优势,通过保税展售、交易会、拍卖会等多元模式,面向国际文物经营机构、携带中国境外文物的归国人员,搭建海外回流文物展览展示及交易平台。

 

  但消息出来后,这一石却没有激起千层浪,大家的反响不像此前上海自贸区尝试保税拍卖那么积极热烈。是否因为这段时间整个艺术品市场的“活力”不足,导致大家对文物回流关注度下降,抑或有别的原因?绿色通道的开建,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请看业界专家的剖析。

 

  1

 

  肯定

 

  让文物艺术品的回流多一份保障

 

  据了解,中国有超过千万件的文物流落海外,由于历史原因和市场现状,大量海外流失文物无法进入内地正常的市场流通渠道。在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凤海看来,北京顺义天竺综合保税区海外回流文物口岸交易市场的开建,是促进文物回流一个比较正常有利的做法。

 

  王凤海表示,国内的文物艺术品流落海外,无外乎两条通道:一是历朝历代以正当途径被带出去的;一是被盗被抢或者被走私出去的。但无论是以哪种途径流失海外,毕竟都是中华民族的文物,还是希望它们可以回到祖国。如果只是采取强硬措施,通过法律途径要求归还,或者通过打击走私来防范,对推动文物回归的效果恐怕都有限,且可能导致一些藏家对文物艺术品匿而不现,甚至一些走私者会将其毁掉。而保税区绿色通道的建立,恰恰是让文物艺术品的回流多一份保障。“藏家可以先将文物艺术品存放在保税区内,如果想真正进入内地流通,再交税,如果不想交税,也依然能够很安全地带出境。”他分析道。

 

  另外,王凤海认为,保税区通过保税展售、交易会、拍卖会等多元模式让文物艺术品回流成为一种常态,也会让更多人对回流有一个更正确的认识。“前两年一些在国际上炒得比较热的东西,有的属于国宝级的文物,有些则不过是利用了人们的某种心理。譬如圆明园的兽首,不过是园林建筑中的一个水龙头,工艺上并不突出,加入了一些其他感情色彩在里边,就带有某种欺骗因素了,对文物的正常回归不太有利。国家开辟这一绿色通道,我想也是基于对这种情况的分析、思考,对流失海外文物艺术品价格的虚高会起到一定抑制作用,有助于文物艺术品回到本来的价值、地位。”

 

  知名文化人吴树则重点谈到,文物回流绿色通道的开建,除了会加快早年流失出去的文物艺术品的“归家”速度,也将会让更多流失海外的“三盗”(盗墓、打捞、盗窃)文物露面,这在客观上是利大于弊的。“这些文物‘私生子’回来以后,好歹有了登记,谁卖的、谁买的,都有据可查了,这等于为国家保护文物开辟了又一条通道。当然,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是变相鼓励了盗墓和走私,加剧出口转内销,这种情况不能排除,但我总觉得两害相权取其轻,与其听任大量流失,不如冒着一种‘概念’上的风险——因为不管是否让其流通,‘三盗’是客观存在的,让这些文物‘私生子’暴露于阳光底下,买卖的不必追究,但盗墓和走私则更加严厉打击。如果能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海外回流和在国内流通,一手抓狠狠打击‘三盗’,应该还是很有作用的。”他说。

 

  2

 

  质疑

 

  集中式交易或是“伪需求”

 

  不过,也有不少业界人士对保税区文物回流绿色通道的作用,持保留乃至质疑的态度。

 

  事实上,保税区绿色通道的设立,只是对民间藏家才有意义。内地文博机构像博物馆、美术馆买下流失海外的文物艺术品,本身就具备免税资质,归国时是不存在税收问题的。只有民间藏家,譬如像刘益谦的功甫帖、鸡缸杯要入境,就必须缴纳相关的税款。艺术评论家徐子林告诉记者,超过一百年的文物艺术品,进入内地时无需缴纳关税,但依旧有17%的增值税;所谓保税区,就是文物艺术品在这个区域里,可以暂时免交17%的增值税,也可以随时借出保税区三到六个月再回来,继续享有免税政策,但这其实也表明了该件东西仍然没有入境。

 

  因为这个原因,收藏家朱绍良表示,文物回流绿色通道所能提供的便利非常有限。“文物回流的税收政策在保税区并没有变,只是可以将东西存放在这里。要想借出来,必须提供很多资料,譬如像担保证明什么的,东西回到保税区,还要验明正身,对藏家来说,挺折腾的。其实在国外某家银行租一个很大的保险箱,存放买下来的文物艺术品,一年只要交几万元,藏家们会觉得既安全又放心。如果东西要拿到内地参展或给朋友们看看,直接到海关打火漆,每半年进出一次,也是挺便捷的。因此,所谓的文物回流绿色通道,对藏家们吸引力并不大。”

 

  北京天问国际拍卖公司总经理季涛则谈到,将保税区当成回流文物的“仓库”,还有点作用,但如果想“通过保税展售、交易会、拍卖会等多元模式,面向国际文物经营机构、携带中国境外文物的归国人员,搭建海外回流文物展览展示及交易平台”,则是有点像做“白日梦”。“文物艺术品都有自己的交易习惯和交易区域,这是经过多年积淀下来的,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像北京的拍卖机构主要都集中在东三环一带,你弄到五环以外的顺义,交通不方便,地方又难找,谁会去呢?”

 

  徐子林更一针见血地指出:“想把保税区做成各种产业的交易平台,本身就是一个想象的盛景,实际上这是一个‘伪需求’。由于互联网的无限开拓,以及地球村的日益形成,大家出境越来越方便,这种集中式的交易平台,全球范围内都在萎缩,艺术品这块也一样。一个大藏家有很多种选择渠道,他完全可以在海外交易收藏,不是非得将东西带回来不可。用保税而非减免税收这样一种做法,对文物艺术品的回流、交流,都没有太大意义。说白了,这应该主要是一个房地产开发的概念,是一种噱头。”

 

  而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经济系主任徐晨也表示过,突破保税区展示、拍卖,能够真正在市场交易才是文物最终的归属。“上海尝试保税拍卖也并不是很成功,保税拍卖也只是暂缓交税,拍卖后涉及存储方面等还得交税。”

 

  3

 

  症结

 

  高额税收仍是问题所在

 

  由此可见,税收仍是文物艺术品回流中最让人难以释怀的症结所在。

 

  在我国内地,艺术品被列为进口商品的第21类,与奢侈品同列,进口时需申报缴纳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进口关税根据艺术品种类不同适用0——14%的税率,与中国签订优惠贸易国的国家,艺术品原作的进口税率为6%,复制品的税率为14%。没有与中国签订优惠贸易协定的国家,艺术品进口关税为50%;复制艺术品的税率为14%,进口环节增值税税率为17%。而在实际交易中,艺术品还要承担消费税、营业税等多种税费,即使采用6%的进口税率,艺术品进口的综合税率往往也接近30%。

 

  朱绍良认为,将文物艺术品归入奢侈品行列,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哪怕只有增值税,一件千万元的文物艺术品,也要交一两百万元的税,实在太高了。虽然这样的税收政策,不会影响大家到国外竞拍的热情,只是买了不带回来,就等于没有落地。另外,由于高税收问题,很多文物艺术品直接在境外交易,导致现在无论是古代瓷器还是古代书画,海外拍卖市场的成交量、成交价格都比内地要高。这会导致内地的东西以各种方式往外流,也挺令人担忧的。”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欧树英也曾表示过,以前回流文物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在内地上拍,“1992年开始,通过拍卖,回流的文物超过10万多件”,但在2011年艺术品关税查税事件以后,形势发生了改变,“国内藏家不接受高成本,拍卖公司也覆盖不了税收成本,这也抑制了拍卖行业回流文物拍卖的积极性。2012年以后拍卖行业就很少做回流文物专场”。

 

  徐子林则指出,税收上的高门槛,只会将大家拒之门外,给文物回流、文化交流都设置比较大的障碍。“想挣税收的钱,结果丢了市场份额和交流机会。你看最近大家更乐意到中国香港地区去。因为香港税收很低,整个加起来就5%左右,而且是成交了才上税。而内地不是,只要艺术品进关,就得先交税。卖不出去的,退税就很麻烦了,可能5个月才会到账。我想,至少内地的艺术品增值税应该适当降低,不奢望有多大优惠,能接近欧洲多数国家的水准,交流起来就会方便一点。”

 

  链接:

 

  各国进口

 

  艺术品税率

 

  美国:1922年颁布的美国海关条例的第1704条中,明确写着“进入美国的艺术品一律免税”。

 

  加拿大:免税条件——个人和家庭所拥有的财物包括家具、珠宝、艺术品、车辆,甚至私人飞机等,必须拥有其六个月以上,以发票为证;新移民抵达加拿大两年之内仍可运入自己未移民时已拥有的物品,同样享有关税豁免。

 

  新西兰:2000年颁布的新西兰进口税法中艺术品列第97项,进口关税为零。

 

  白俄罗斯:1997年白俄罗斯公布税率第97条为艺术品,进口关税为零。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