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助力文化遗产传播与共享

      日前,因为市场低迷,有着22年历史的北京西单大世界音像店停业调整,以往热销的唱片日渐淡出了大众视野。那热爱音乐的粉丝们都去哪儿了?

      我们从《2014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对中国音乐产业的走势判断,可以一窥究竟。报告说:“现在由实体唱片为主的传统模式向以网络音乐为主的数字模式转变,以跨终端、跨媒体的平台为售卖渠道,以最终用户体验为市场导向的新型文化经济业态。”并用数据做了佐证:中国内地实体唱片仅占总音乐产业市场销售的0.24%。

      其实,对这个现象不难理解。一方面,随着人们的文化消费实力日渐提升,人们对各种文化的需求逐步旺盛,而数字化则通过更广的平台更好地满足这种需求,它可以做到随时随地,接近最终用户,并且实现互动,形成良性循环。特别是年轻人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消费主体,他们越来越依赖并且很享受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和文化产业相关的利好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文化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也被提上重要的议程。

      数字化,已经悄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笔者在家看报纸,常看网上的《新疆日报》数字报,而不太看纸质的报纸。

      实际上,数字文化产业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国内很多省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的大规模存储和管理,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的监测评价,对利用数字化保护成果,开展更为广泛的弘扬和传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字化舞台也不一般,通过运用数字舞台技术使得整体影像的色彩更加亮丽多彩,现场观众可以享受听觉和视觉的饕餮盛宴;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等新兴文化产业也快速发展,开发了版权保护技术、投送平台和电子阅读器等产品。而图书数字化,则深深改变了阅读方式。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我区为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正在做积极有益的尝试。我们开展了数字农家书屋试点,在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建成了多个数字卫星农家书屋;鼓励和支持传统出版单位采用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出版流程,加快了数字出版和网上销售等;积极争取了国家支持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实现电影票房收入持续增长;推进“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试点项目,新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工程等等。

      不难看出,再丰富的文化资源,也需要文化产业的科技化。如果没有数字化的技术发展,我们优秀的文化要广泛传播就会有一定的困难。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