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莫等闲”

在重庆酉阳两罾乡内口村流传着一种丑戏,以娱乐为主,在过节的时候上演,运用唱白打诨的形式引得观众捧腹,现存戏本20余本,唱段800余首。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面临逐渐失传的困境。(5月31日《重庆晚报》)

北有京剧豫剧,南有粤剧花鼓,西有梆子秦腔,东有越剧昆曲。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每个地区都依据着自己的特色形成了独一无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经过岁月的沉淀、实践的改造而流传下来的,是历代劳动人民思想与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这一地区特有的风貌,蕴含着这一地区人民精神价值与文化意识。

近年来,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的困境充斥在新闻报道中。而濒临失传的原因也大都一致:处在仿似与世隔绝的边远山村或地区,村子里大多数是老人,家里的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统技艺,纷纷出去打工赚钱。

随着经济的发展,“走出去”成了许多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人想要改变命运的选择。年轻人纷纷离开了家乡,这些传统的技艺自然没有人继承。老一辈的人掌握着残存的技艺,却无奈后继无人。文化在传承上断了代,失传是必然的。而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也使得文化生态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景遭到破坏。保护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薄弱,文化的发展得不到重视,传统文化将逃不过湮没在时代潮流之中的命运。


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莫等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住了民族发展的根基,不仅能使传统文化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更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规定“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这不仅需要当地的人们提高保护意识,还需要政府的助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积极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辟绿色通道,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使其真正成为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