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宝贝:胡人着装喜混搭

      这几年,时尚圈里总是流行混搭风,上面一件颇具淑女气质的精致蕾丝衫,下面可能就会搭配一双带点民族风的短靴。这种着装风格,给街边美女们赢得一串串的回头率。不要以为,混搭是现在美女们的时尚,其实在唐朝,新疆人就已学会混搭着装了。

      翻领袍 古新疆人的最爱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有一尊身材高大的泥塑人物雕像,络腮胡须,高鼻阔口,身穿翻领对襟窄袖胡服式棕色长袍,脚蹬皮靴,腰系带子,俨然是一位少数民族男子。文物专家们称其为胡人俑。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该雕像于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216号墓,高110厘米,是一尊彩绘胡人泥俑。有趣的是,该俑穿的翻领袍和皮靴是唐代西域居民当时的典型装束,头上戴的幞头,则来自中原地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自治区博物馆提供

      自治区博物馆人士介绍说,胡人俑身上的翻领袍可是那时候新疆人最传统的衣服。

      胡人俑的出土地吐鲁番,在唐朝时称之为西州。从考古出土的俑和绢画资料来看,唐代吐鲁番居民穿袍服的现象十分普遍,其款式主要分为翻领和圆领两类,汉族爱穿圆领,当地胡人多穿翻领。

      也就是说,翻领袍是古代西域居民的传统样式,当时吐鲁番居民的袍服有自己的特点,根据领子的变化分为“双翻”和“单翻”两种形制。这尊胡人泥俑,穿的正是“双翻”领的袍服。

      到了唐代,胡服非常流行,翻领袍还受到中原人民的喜爱。1957年,西安唐鲜于庭诲出土的一件三彩牵马俑,就穿着翻领袍服。

      不过,古新疆人对于翻领袍的喜爱,并没有阻碍他们对于中原服装的欣赏。这尊胡人俑头戴的幞头,就是具有浓郁中原特色的一种头饰。

      幞头 从中原流行到西域

      幞头,始于后周武帝时期。

      到了唐代,有圆顶和方顶两种,有软裹和硬裹之别,最初,软裹巾为平民百姓所戴,后为贵族、官吏、文人雅士所喜爱。唐代幞头里面所加的衬物叫巾子,制作巾子的材料很多,有的用桐木削制,有的用竹子编织。

      在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古墓中,就发现较多的巾子。如1972年阿斯塔那176号墓出土的一件唐代巾子,高11厘米,宽16厘米,黑棕色,可能用丝葛、皮革等制成,或胶质物模压而成,再经特别的涂漆处理。其表面光滑,格眼方正,簪子可通过两侧特制的相对的孔眼,把巾子固定在发髻上。

      巾子形状决定幞头的造型,唐代“巾子”经历四次变化。唐初高祖、太宗、高宗时流行“平头小样”,呈扁平状,没有明显的分瓣。接下来流行的是武则天创制的赏赐给诸王近臣的“武家诸王样”,经过改制后的幞头巾,中间呈明显的凹势。再后是“英王踣样”,出现在景龙四年,它比“武家诸王样”更高,左右分成两半,并明显地朝前倾倒。最后是唐玄宗供奉官的“官样巾子”,其形制与“英王踣样”巾子基本相同,纠正了“前倾”式,且顶部无明显的分瓣,呈尖顶之状,故官样巾子幞头显得比较高耸,延用时间也比较长。

      戴幞头的现象,在阿斯塔那唐墓中十分多见,除了这尊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16号墓的胡人泥俑戴着幞头外,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男立俑、宦官俑、文吏俑、打马球俑、《伏羲女娲》图绢画中的伏羲等都戴着幞头。

      从出土情况看,“平头小样”和“英王踣样”两种幞头在唐代西州流行过,如绢画《侍马图》中的侍马者所带的幞头与“平头小样”的形制比较相同;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一件唐代泥俑,虽然只剩下头部,但他所戴的幞头保存较好,幞头的上部左右分瓣,形成两个球状,呈前倾状,应该是“英王踣样”的形制。

      以上考古资料表明,幞头这种头饰在西域各民族普遍使用。

      吐鲁番在唐朝时称之为西州,很久以来就是多民族地区,在隋唐时期,这里生活的居民除了突厥、粟特、吐蕃、回鹘等民族之外,还生活着大批汉族居民。从胡人俑的着装来看,汉族中原服饰文化对西域当地居民的影响还不容小觑。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