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光漆色始"盛开" 雕漆大师用作品证明存在

雕漆始于唐代,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雕刻花纹的技法,到了明清成为主要供皇家使用的物品。北京的雕漆制作是最有名的,一件雕漆作品要历经几十道工序,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记者:这一天来到一间二十多平米的老房子里,摆满了紫砂雕漆壶、雕漆大瓶、雕漆大屏风,初冬午后的阳光照在这一件件火红的雕漆作品上,让人看了心里暖暖的,而这些作品刀功的生动细腻让你只想静看,而却找不出任何一个词汇能够和眼前的这一切来媲美,这儿是工艺美术大师张效裕的雕漆工作室。 

       张效裕:这是雕刻。 

       记者:这上边雕刻的这个小的纹路太精细了,连这个马上面这么小的几李密的马的棕毛,马尾巴上面的毛都一丝一丝的特别清楚,这是一个什么图呢?是八仙吧? 

       张效裕:按它的工艺来说,它得做一年多。 

       记者:雕漆始于唐代,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雕刻花纹的技法,到了明清成为主要供皇家使用的物品。北京的雕漆制作是最有名的,一件雕漆作品要历经几十道工序,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张效裕说。

       张效裕:做完它以后,设计完了就一层一层刷漆,像这个得刷三个月的漆。 

       记者:为什么要刷三个月? 

       张效裕:那个漆相当薄,漆是液体的东西嘛,就是天然大漆,我们加上桐油刷一遍得等它干,一天也就刷两遍,像这种天气一天刷两遍,等它干了以后再刷一遍,然后刷十九遍才能达到一毫米厚,像我们的活基本上像这样的活都是五六毫米。 

       记者:然后再上去雕刻? 

       张效裕:对呀。
 
       记者:我的妈呀,太费劲了,这是谁发明的工艺呀? 

       张效裕:王刚不说了吗?这是自己给自己什么找别扭的工作。 

       记者: 从小喜欢美术的张效裕,18岁那年进入北京雕漆厂开始了她的雕刻生涯,而那个时候也正是北京雕漆厂的全盛时期。中国雕漆工艺品畅销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的订单源源不断。 

       张效裕:活多的时候,那个楼道里头那个瓶子都堆满楼道一摞摞好高,到春节的时候人家都发点什么礼物什么的,我们就发瓶子回家干去,那活多极了,那会儿有订货。 

       记者:当年谦虚好学的张效裕得到很多明师指点,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她参与制作的雕漆大瓶至今摆放在人民大会堂,成为传世的佳作。但是随着国外订单的减少,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雕漆厂一落千丈,2003年工厂难以为继,最后解散了。37岁的张效裕最终失业。

       张效裕:我37那年。37,就进工厂19年。 


       记者:那当时对工厂的感情是特别深的了? 


       张效裕:那当然了,跟那儿结婚生孩子,走了大都都能想起那会儿的事情,一下就没了。 

       记者:张效裕不甘心、不为别的,她想守住这门技艺,其他同事都因为雕漆行业的不景气,纷纷改行了,但是她却拿着这七万元买断工龄的钱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 

       张效裕: 其实自己现在也是想确实是喜欢,真是干上雕漆的时候,就什么烦事都不想了,只要一干上活什么烦事都不想了,只要一拿起活我自己心里就特踏实。 

       记者:你为什么给你的工作室起名叫贡源? 

       张效裕:贡是贡品,源是第一,我想做最好的。 

       记者:做最好的又谈何容易?过去在工厂每一道工序都由不同的工种来完成,而只会画图和雕刻的张效裕如今其他几十道工序也全要学,光是学上漆,就让她受了不少的罪。 

       张效裕: 刷漆挺痛苦的,因为为什么现在好多人不爱学雕漆呀?大漆它有好多人就过敏,就跟咱们有时候吃鱼也过敏,浑身长疙瘩是一样的,大漆在一定时间内人有反应的,大部分都有反应,就浑身起好多疙瘩。越挠越痒痒,就最痒把那层皮给脱掉了,这层皮下去以后再长出新皮来才能适应。
 
       记者:您当时学的时候也经过这么一个过程? 

       张效裕:经过呀,耳朵根这后边都烂了好几年,老是想摸它,耳根后面好几年这儿老是烂的。 

       记者:那有没有想过放弃呀?或者说想点什么别的办法,让别人去做。 

        张效裕:没有,放弃从来没想过。 

        记者:为什么? 

       张效裕:不知道,我就喜欢,我觉得我就要想干出点事情来。 

       记者:雕漆投入成本高、周期长,工作室成立两年之后才有了一对雕漆大瓶,又过了两年,架子上的雕漆摆件才逐渐多了起来。就是这样八年内作品不成规模,不投入市场,张效裕基本是没有任何收入,房租都快交不起了。 

       张效裕:反正好几年没买过擦脸油,后来家里实在掏不出来买东西了,坚持坚持到最后实在掏不来,就只能卖东西了。 

       记者:可甭管生活多么捉襟见肘,她总是还能安静地坐下来去干活,八年来她最大的成绩就是复原了失传已久的明代大兵壶,也就是在紫砂壶上进行雕漆。 

       张效裕:这是防工事大兵那个,这是我上了故宫了,上故宫看见原样,原样是不能照的,也不能拍的,最后我就拿着纸拿着纸在那儿画的,一点点画下来的,就跟那儿待了一天。 

    记者: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模仿张效裕的作品,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上了雕漆这门传统的艺术,这让张效裕非常开心。但是除了和她定制作品,工作室里的东西她绝不买,因为这是她八年来心血的结晶,是她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张效裕:真是要卖一件东西的时候,真是要自己哭鼻子的,舍不得,那为了交房费那没办法,就卖东西呗,卖完了真是自己舍不得,更索性最后我自己不卖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我自己的回忆,像这个大瓶子,我刚来的时候刚做的这对瓶子,那都是一段回忆的。我就印象里,我去磨的时候,溅我一身水,大冬天的浑身都是冰凉的,整个衣服全湿的。 

       记者: 你有没有想过把你的工作室做成一个像展览馆似的,不光您自己把玩,也让能别人来看一看?
 
       张效裕:有一天吧。 

       记者:有这个想法是吧? 

       张效裕:有,我一定要拿出来让大家伙看一看,也对自己是一个交代,就是我老了对自己是个交代,我这一生我没有白过。通过我这些东西能传下来,通过这些东西能证明我活过,我老说能证明我活过,我没什么可追求的,够了,就是很简单我觉得。

责任编辑:水秀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