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绘画风格及真伪辨析
2014-12-24 14:53:25 来源:红网综合 已浏览次
一代艺术大家齐白石(1864年——1957年),享年94岁(自署97岁)。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齐大、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主人、杏子坞老民、三百石印富翁、星塘老屋后人等。
齐白石生平
一代艺术大家齐白石(1864年——1957年),享年94岁(自署97岁)。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齐大、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主人、杏子坞老民、三百石印富翁、星塘老屋后人等。
齐白石七岁(1870年)时,从外祖父周雨若读书于枫林亭王爷殿私塾。十四岁(1877年)始学木工。十九岁(1882年)临摹《芥子园画谱》并学习治印。二十六岁(1889年)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习诗文、攻绘画。中年多次出游,足迹遍及全国各地。1919年正式定居北京。与友陈师曾等过从甚密。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并当选为中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齐白石作品的作伪情况
由于齐白石在绘画成就上的巨大影响,并在书画流通市场中的巨大经济价值,在他生前至现在的近百年中,齐白石绘画伪作泛滥成灾,充斥各种拍卖会、画廊及公私收藏,致使诸多藏家不敢染指齐白石作品的收藏,而购进伪作者也大有人在。
齐白石50多岁前,由于其影响并不广泛,故当时几无他的伪作。1922年,陈师曾到日本参加东京府厅工艺馆举办的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带去齐白石的一些花卉、山水作品,全部售出,且价格颇高。齐白石因此而名扬东瀛。求画之人亦骤然增多。由于齐白石声名日隆,作品价格上扬,他的创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诸多伪作便应时而生。面对伪作的出现和增多,齐白石深恶痛绝。其题《水草小虫》册页云:“此册八开,其中一开有‘九九翁’之印,乃余八十一岁时作也。今公度先生得之于厂肆。白石之画,从来被无赖子作伪,因使天下人士不敢收藏。度公能鉴别,予以题记之。戊子八十八岁白石,时尚客京华。”为了提醒收藏者,齐白石还刻了自己的指纹印,并制造钢印钤于书画,伪作非但没能遏止,反而越来越多。由其所刻“吾画遍行天下伪造居多”和“吾画遍行天下蒙人伪造尤多”两方朱文方印,可见其无可奈何的心态。
齐白石作品的作伪,在作伪时间上有两个高峰时期,即解放前(1949年前)和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后)。解放前的伪齐白石作品,其作伪者书画功力较深,鉴定难度较大。但深谙齐白石书画风格,多作分析比较,其真伪亦不难分辨。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伪齐白石作品,由于作伪者水平较低,加之对齐白石艺术及生平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在伪作中露出破绽,与齐白石真迹相去甚远。但由于目前收藏界也有眼界不高的藏家,真伪莫辨,竟耗巨资收藏了伪品,因此也刺激了伪作的产生。
齐白石绘画的作伪,其作伪地点可以说遍及全国各地,南京、上海、扬州、广州、湖南、天津、北京及香港等地都有其作伪者。湖南的作伪者,一般伪造齐白石中青年时期的作品;而北京的作伪者,则伪造齐白石晚年时期的作品。
齐白石作品,除其工笔草虫曾有其儿子齐良琨(子如)或学生代笔外,其绘画绝少假他人之手。伪齐白石作品,其制作特点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作伪者手绘而成,分为旧仿和新仿,旧仿较新仿水平高,鉴定难度较大;二是木版水印的齐白石作品,也充当齐白石真迹蒙骗藏家。木版水印的作品,线条干涩,墨色浮薄,气息微弱,缺乏力透纸背的墨色滋润度,无真迹笔酣墨饱、气足神完的绘画特点。还有一种情况,齐白石三子齐良琨(子如)曾与门房串通,留下白石真迹,自己另作一幅,盖上齐白石真印,让取画之人拿走而流入社会。这类情况的伪作可能不多,今录此姑存一说。
伪齐白石作品的泛滥,在当今的艺术市场中,任何一个画廊、任何一个拍卖会都有可能见到伪作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奇特的景观。人们不禁要问,海内外各地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校、文物商店及私家收藏有那么多齐白石作品,哪会还有那么多作品频频出现,好像无形中有无数只手在变魔术似的。
齐白石艺术风格及鉴定要点
鉴定齐白石作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深入研究齐白石的书法、绘画和篆刻的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只有在深谙其艺术风格和特点的基础上,辅以其他诸如纸张、颜料、印泥、装裱等方面的次要依据,方能准确地判定一幅作品的真伪。
在鉴定一幅绘画作品之真伪时,首要的依据是书法,其次是绘画,再就是印章。故有“一字二画三印章”之说。在现代照相制版技术极其发达的今天,印章作伪已真伪难辨,故印章在鉴定中已成为极其次要的辅助依据。
齐白石的书法最能反映其内在性格和现时心态。在他二十六岁(1889年)拜胡沁园为师之前,主要写端正板实的馆阁体,之后则改写何绍基(字子贞)体。齐白石曾用这种何体书法题过许多绘画,并有书法条幅、对联、横披传世。该时其何体书法虽有拘谨之处,亦有极富何体神韵的力作。可从书法中看到其当时颇为闲适放逸的心态。他四十岁(1903年)在北京遇到李筠庵,才开始写《爨龙颜碑》、《郑文公碑》,并摹仿金农楷书,其用于题画的大多见于其四十岁至六十多岁。在这个时期,他还学李北海、《天发神谶碑》、郑板桥和吴昌硕。齐白石说:“书法得于李北海、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与《天发神谶碑》的最多。写何体容易有肉无骨,写李体容易有骨无肉,写金冬心的古拙,学《天发神谶碑》的苍劲。”在七十多岁以后,齐白石融诸家之长,形成了自己苍劲沉雄、挺拔遒劲的“白石体”。这时的“白石体”书法取势欹侧,气足神完,兼酣畅与瘦劲、凝重与犀利为一体。在齐白石书法的研究中,应感受到他早年书法虽有气馁败笔之处,却内蕴一种朴实、狷介的气质;晚年书法则一气呵成,呼应得宜,无一笔苟且之处。作伪者往往在书法上现了原形,缺乏白石书法真迹的神韵。
齐白石的绘画历程,历经多变,颇为复杂。他十九岁(1882年)时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二十五岁(1888年)拜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六岁(1889年)时从谭溥(荔生)学画山水。四十岁(1903年)时作《石门二十四景图》。四十三岁(1906年)在钦州郭葆生处临摹八大山人、徐渭、金农的作品。在他五十六岁(1919年)定居北京之前,他画过肖像,工笔仕女、佛像,写意人物、山水、花鸟等。齐白石曾说:“余二十岁后喜画人物,将三十喜画美人,三十后喜画山水,四十后喜画花鸟虫鱼。”在定居北京初期,他醉心于八大山人,冷逸有之,富贵不足,故少识者。他在诗中写道:“冷逸如雪个,游燕不值钱。”还说:“始知余画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他随即进行衰年变法,创红花墨叶新画法。在齐白石定居北京后至去世的近四十年里,他的绘画风格逐渐形成而日臻成熟,最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虽然他的绘画分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表现手法,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齐白石从一个布衣而步入诗书画印的文人领域,虽得到艺术的熏染,其骨子里却还是农民的朴实、善良、真切和倔强。早年的画境略带农人的拘谨,晚年的绘画则纵横坦白,一任自然。他既脱去了民间绘画的板刻,却又有别于士夫文人画的飘逸潇洒、清灵秀雅。在鉴定齐白石绘画时,只有深刻地感受到这个人及现时的心态,结合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才能对其作品真伪作出正确的评定。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在现代印坛上戛戛独造,卓然成家。虽然印章在鉴定书画作品时起辅助作用,但只有深入研究齐白石的篆刻艺术,才能窥视到其诗书画印的相互影响和共同特征。
他十九岁时(1882年)便开始学治印。三十三岁(1896年)开始学习丁敬、黄易。四十二岁(1905年)学赵之谦。《白石老人自述》云:“我的刻印,最早是走的丁龙泓、黄小松一路,继得《二金蝶堂印谱》,乃专攻赵扌为叔的笔意,后见《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又见三公山碑,篆法也为之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齐白石治印,与其书法、绘画艺术同步成长。其早年治印,颇循规蹈矩,亦见横平竖直端倪。中年治印,笔画显露,章法揖让,严整中有变化。晚年治印,冲刀直下,力大无穷,闪展腾挪,疏密有致,刀法取秦权之平直,章法见鼎盘奇字之诡谲。齐白石《为门人罗生画石斋图并题》云:“篆刻如诗有别裁,削摹那得好怀开。欹斜天趣非神使,醉后昆刀信手来。”足见其晚年治印尤得心应手。齐白石的篆刻艺术与其书法、绘画一脉相承,同出一心。
齐白石绘画真伪析例
在鉴定齐白石作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观气韵;二观笔墨;三观形象;四观书法;五观印章。其次才是纸张、印泥、装裱诸类。只有抓住要点,细心分析,认真比较,才能明辨真伪。
例一:真、伪《藤萝》之比较
齐白石画藤萝,行笔苍劲老辣,乱而不乱,生机勃勃,颇富自然神趣。他曾说:“借山四野皆藤海,樵牧何曾认作花。”“家山借山馆后,四周藤萝如山。”足见其画藤有充分的生活感受,故能极其传神。题《藤花》一诗云:“画藤愁不乱,能乱即有神。谓藤却还是,昙花岂认真。海上吴君先我去,掷毫三叹与谁论。”他颇为自负,认为吴昌硕去世后,无人与之抗衡。
齐白石真迹《藤萝》,立轴,纸本水墨设色,纵136.5厘米,横34.2厘米,现藏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该画系齐白石1930年他六十七岁时所作。款署“润生先生清属,庚午六月之初制于旧京,齐璜”,为成熟的“白石体”。画面极富生趣,能于求乱中而不乱。该画无白石晚年画藤大疏大密的特点,这正符合了白石六十多岁画藤的探索状态。属于他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作品。
伪齐白石《藤萝》,立轴,纸本水墨设色,纵105厘米,横33厘米。款署“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八十六岁由白下归京华作”。钤“木人”朱文方印、“白石”白文方印和“故里山花此时开也”白文方印。齐白石自署八十六岁,实为八十三岁,即1946年,该年十月他确实到南京(又称白下)一游。作伪者虽曾抓住这个时间特点,但他却在书画上露出了五个方面的破绽。一、齐白石晚年所作藤萝,愈老愈显笔墨纵横繁复,生机一片。伪作虽亦刻意经营,画面始终没精打采,无郁勃爽利之气。二,伪作藤萝主干线条时粗时细,涩滞不行。其走势贸然回收,无向下垂落的重量感。三、齐白石画老藤细蔓,多以苍劲有力的草、篆之笔为之,一气呵成,不再勾染其他颜色。而伪作则用赭石勾染藤萝,露出了极大的破绽。四、伪作署款书法拙劣,全无白石书法的形貌及神韵。署款书法与画中藤蔓抢夺位置,致使气脉不畅,字亦变形。五、由于作伪者无较深的生活体验和笔墨功底,故画藤笔笔拘泥,不敢求乱,与白石精神相去甚远。由此观之,其伪显而易见了。
例二:真、伪《枫叶秋蝉》之比较
齐白石一生绘画题材广泛,开创了许多前人未曾涉足的新领域。他画枫叶,红色的主调,火热而强烈,用色大胆非常人所及。在枫叶主枝上缀以工笔秋蝉,秋光秋景逸出画外。
齐白石真迹《枫叶秋蝉》(图三),立轴,纸本水墨设色,纵六十五厘米,横三十三厘米,现藏中国美术馆。款署“霜叶丹红花不如,八十七岁白石”。钤“木人”朱文方印。系他1947年八十四岁(自署八十七岁)时所作。该画用墨笔画枝干,胭脂洋红写红叶,工笔秋蝉刻划精细,翅翼透明。画面虽富枫叶的热烈,亦见秋景的疏朗萧瑟。白石老人体物察情的深度由此可见一斑。伪齐白石作《枫叶秋蝉》(图四),立轴,纸本水墨设色,纵66厘米,横31厘米。款署“借山老人白石八十七岁”。钤“齐大”朱文方印和“借山翁”朱文方印。该伪作系据齐白石真迹临作,作伪者系书画高手,颇得白石原作神韵。但仔细分析,其疑点有四。一、枫树主枝横出,似用大笔涂抹,无中锋用笔之力,显得墨色浮肿,软弱无力,与齐白石苍劲的笔力不类。二、工笔秋蝉卧伏在枝干上,与枝干的结合不自然,显得勉强,枝干有断裂之感。在齐白石的真迹中,秋蝉的翅翼覆盖蝉身的部分,都墨色极淡,以突出翅翼的质感。而伪作则墨色过重,蝉翼质感不强。三、画中红叶平面排列,过于拥塞,无疏爽之气。四、是该伪作最大的破绽,即落款过于居中画幅。齐白石署款,大多靠近纸边,极少侵入画面中心。伪作书法虽极力模仿,一点一划工于形似,但难掩其做作之态。第一个“借”字右肩下垂,乏白石书法右上取势的力度。齐白石八十四岁(自署八十七岁)的名款,“石”字下半部“口”字大多为逆时针划圆圈,而伪作“口”字为方形。由以上几点可以判断,该画也是伪作。
例四:真、伪《牵牛花》之比较
齐白石真迹《蜻蜓牵牛花》(图五),立轴,纸本水墨设色,纵96厘米,横50厘米,款署“尊五乡贤弟清正,丁亥87岁白石”,现藏湖南省博物馆。该画是齐白石84岁时(1947年,自署八十七岁)所作。画中牵牛花大叶用浓淡墨写出,花蔓用韧劲之笔勾勒,竹篱用篆法之笔写就,花朵及花蕾用胭脂画成,排列疏密错落有致,极具匠心。该画意境宁静,似从写意蜻蜓的栖落可感乡村小院的静谧。
伪齐白石作《牵牛花》(图六),立轴,纸本水墨设色,纵94厘米,横37厘米。款署“治平先生雅属,石印富翁齐璜”,钤“白石”朱文方印。这幅作品也是一幅极其拙劣的伪作。一、总观全面,气象枯羸,全无生意。二、画大叶墨法臃肿僵硬,无浑融自然之意。勾勒叶茎无精神。写花蔓用偏锋涂出,无篆书笔意。三、章法错乱,安排失宜。整个画面重心过于居中,重墨花叶和红色花卉均拥挤在画面中心,致使四角虚空,有悖于白石画风。四、款字拙劣,其用笔、章法,均无白石韵味,处处暴露出作伪者功底的浅薄和造作的心态。这幅伪作由于作伪者水平低下,绘画、书法功底均差,其伪不难辨别。
例七:真、伪《群虾图》之比较
齐白石画虾,影响极大。他在画中题道:“予年七十八矣,人谓只能画吓,冤哉。”在他六十六岁曾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浅,此三变也。”他画虾之所以深得赞誉,与他幼年至晚年一直对虾的深入观察分不开,故表现其在水中游弋之态生动活泼,神形毕现。
真迹《群虾图》(图七),立轴,纸本水墨,纵100.5厘米,横34.2厘米,款题“谚云,凡动物有一体似龙者,可以为龙。虾头似龙,可为龙耶?白石”。钤“齐大”朱文方印、“卢光照收藏”朱文方印。现藏卢光照处。该画系齐白石四十年代中期他八十多岁时所作,笔法劲健,墨法高超,其晚年画虾风格比较明显。群虾须足相交,繁而不乱;虾身呈S形,虾眼为横出两笔重墨;特别是虾头一笔重墨,增加了虾头的重量感,对比出淡墨虾身的透明度。纵观全画,有聚有散,有笔有墨,灵妙鲜活,气韵生动。
伪齐白石作《群虾图》(图八),立轴,纸本水墨,纵49厘米,横33厘米。曾于某拍卖会被人以二万四千六百元人民币购走。该伪作笔法稚弱,墨色僵滞,群虾挤作一团,全无白石疏爽、灵动意致。其画浓墨虾为画中主体,只见浓墨,不见笔法,可见作伪者对墨法的掌握尚欠火候。画虾足、虾须用笔无法,信手描成,无随行随止一任心至的中锋力度。其最大的破绽是,白石画虾,虾头一笔重墨多为先粗后细,犹如蝌蚪状。而伪作则是先细后粗的一笔,虾头重量后移。虾肚下的小须,白石画法多为向虾尾后卷曲,而伪作则一律顺向虾头。可见作伪者对白石画虾了解不够,犯了常识性的错误。画中款字追求白石书法流宕韵致,一味流利潇洒,而乏动中有静、轻重缓急的笔意。白石画虾,乃为一绝,系多年功力而成。作伪者欲仿其作,谈何容易。
例八:真、伪《山水》之比较
齐白石画山水,早年临摹《芥子园画谱》,中年遍游海内山水,自称“删去临摹手一双”,独抒心胸,逸出传统恒蹊。其意境深远博大,笔墨简练浑厚,其成就可为诸艺之冠,最能代表其灵魂深处的清远意致。《画山水题句》云:“山外楼台云外峰,匠家千古此雷同,卅年删尽雷同法,赢得同侪骂此翁。”由于他独特的表现手法为当时摹古画风所排斥。在六十九岁(1932年)作《山水》中题道:“吾画山水,时流诽之,故余几绝笔。今有寅斋弟强余画此,寅斋曰‘此册远胜死于石涛画册堆中一流也’,即乞余记之。”故他晚年主攻花鸟,只偶作山水尔。
真迹《山水》(图九),立轴,纸本水墨设色,纵68厘米,横32厘米,款署“寄萍老人用我家法”,钤“悔乌堂”朱文长方印和“老齐郎”朱文方印。现藏安性存处。该画近处一面山坡,坡边一桥,坡上七株苍松,坡侧悬崖半出,此为画左下一角。画幅中上部为万顷烟波,远缀一、二白帆。画境空阔,笔精墨妙,实为白石山水中的精品。
伪齐白石作《山水》(图十),立轴,纸本水墨设色,纵105厘米,横33厘米,款署“江上秋帆,八十五岁白石老人”,钤“白石翁”白文方印。该伪作系据白石山水真迹拼凑而成。虽在用笔、用墨、用色上力求白石风韵,但无白石饫看山水、饱学诗书的宏大胸襟,故画境局迫,中宫拥堵,有堆砌之感。其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近景山坡和中景山头的皴线一味干笔,显得干涩,浮在纸面,无白石力透纸背的浑融笔墨效果。特别是近景山坡皴线凌乱,坡头松树穿插勉强,线条软弱,聚散无法。坡下二间房屋,尤属赘疣。二、中景画水线条粗笨软弱,无白石意到笔不到的劲健笔力。特别是水中三块表现礁石的墨块及白帆,堵在画幅中心,有悖于齐白石中宫虚位的构图原则,画面的空灵感荡然无存。三、远景天空用朱砂染出,表现朝阳初升之景。在整幅画中显得无主题,不知作者究竟是要表现山居?还是远帆?还是晨阳?这是由于作伪者据齐白石多幅山水拼凑而成的缘故。虽然款字题“江上秋帆”,已有此地无银之嫌。综观全画,从笔墨、构图、意境等方面可以看出,此画也是伪作。
在具体鉴定齐白石作品真伪时,只要对齐白石生平和艺术成就、艺术风格和笔墨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一气韵、二笔墨、三形象、四书法、五印章”的鉴定要点,就不难对齐白石作品的真伪作出正确判断。因此,伪作劣迹几欲掩盖真画面目的现象便不会重演,重金购进的画迹竟是一钱不值的赝品的事情也不会发生。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