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大箴:纪念齐白石的当代意义

齐白石是一本大书,是一本需要认真读、常读常新的书。我以为,假如我们把齐白石和他的艺术真正研究透了,那对我们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一定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纪念齐白石先生,首先要简单回忆一下他在20世纪的一段历程。齐白石先生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位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画家。“五四”时期,不少文化先驱提倡新兴的现代文化和大众文化,齐白石受到了启发。但是齐白石没有受一度流行的激进主义思潮的影响,激进主义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中西文化的融合,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齐白石从一个木匠走向画坛,在陈师曾等先贤指导下,经过长期艰苦的上下探索,终于成为一位举国公认的艺术大师,也在世界艺坛赢得巨大声誉。

       作为一位既有深厚传统功力又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齐白石曾经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压力:尊重传统文化而忽视艺术创新的一些艺术家对齐白石先生是不够尊重的;另外一些接受西方文化影响,认为中国的绘画应该只能走中西融合道路的人,对于从传统的文人画走出来的齐白石,也有所非议。齐白石排除了两方面的压力,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

       今天纪念齐白石先生,讨论他的艺术,我觉得会从中获得许多教益,受到多方面的启发,能有助于我们正确理顺下面一些问题的关系:

       艺术创作与意识形态性之间的关系。艺术是离不开政治的,艺术为政治服务这个提法也不是错误的,但是艺术和政治毕竟是两个范畴。艺术里面含有政治性,但是不能把艺术和政治混为一谈。有强烈政治内容和鲜明政治观点的艺术,可以是好的艺术,而真实表现人与自然美、能够提高人们情操的艺术也可以是艺术精品,不能忽视艺术的审美作用。广义地说,艺术的功能含有思想教育与娱乐两种功能,目的都是净化人们的心灵。艺术是有意识形态性的,但是艺术不等于纯意识形态,艺术在很多方面是超越时代、超越阶级、超越国界的,艺术是有自身规律和普遍原理的。

       传统与创新的关系。齐白石接受文人画的传统,又不囿于此,敢于在文人画传统基础上创新。但是他没有亦步亦趋地追随他崇拜的前人,在艺术风格样式上,向古代金石碑文学习,吸收民间艺术元素,敢于独创,另辟蹊径。他自己这样做,也这样要求学生。他认为应该虚心向有成就的前人学习,但假如艺术创作酷似前人,他的艺术就会失去活力,这点对我们今天很有现实意义。

       艺术的雅和俗的关系。齐白石的艺术是高雅的,也为大众所喜爱。艺术是要为大众服务的,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和修养。齐白石不迎合大众,他的艺术是在适应大众欣赏趣味的同时去征服大众。所谓征服大众,就是让大众逐渐接受那些不太懂的高雅艺术。齐白石的艺术是高雅的,也是大众的。他从农工群中走来,心里装着劳苦大众和市井平民,又心仪古代艺术典范。他的作品雅俗共赏,他是一位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艺术观念的多元与艺术形态的多样。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有一段佳话,那就是齐白石与徐悲鸿的友谊,他们是一段忘年交。解放前,在国立北平艺专,就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徐悲鸿先生做校长,和三位著名的北京教授发生争论,这三位教授都是在文人画方面很有造诣的艺术家。徐悲鸿十分尊重齐白石,把齐白石请到学校来当教授,给他发薪金,可见他是重视国画创新的,只是对国画发展的广泛可能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齐白石和徐悲鸿的这段佳话说明艺术的观念可以是多元的,艺术形态、样态应该是多样的。不同观念和不同风格的艺术家应该互相包容、互相尊重。

       中国艺术如何走向世界。我们把什么东西拿出去呢?我认为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传统的艺术,像齐白石这样的艺术可以拿到国外去,组织很好的展览。因为外国不是很多人真正了解齐白石和中国传统绘画。但是展览要办好,要有充分的筹备。我觉得人家不懂或懂得少的东西可以拿出去。当然我们当代艺术发展的面貌,也应该向外国介绍。

       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的关系。齐白石是典型的职业文人画家,以卖画维续一个大家族的生计。为此,他一生写过很多润例,对于卖画的价格和要求事无巨细地加以明示。他不回避他的艺术要走向市场,当然当时中国的艺术市场并不发达。齐白石一生创作了数以万计的画,他的题材有很多是相同的,但只要是齐白石的真迹,他的每件作品都是值得我们观赏的。

       齐白石是一本大书,是一本需要认真读、常读常新的书。我以为,假如我们把齐白石和他的艺术真正研究透了,那对我们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一定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邵大箴,为美术理论家)
责任编辑:水秀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