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漆收藏市场冷中有热 演艺明星跨界投身其中

       漆器原是收藏“冷门”,属拍卖“杂项”,与明清瓷器等“大项”难以相比,但近十年来,漆器渐成收藏热门,各种明清漆器精品走俏拍卖场,拍卖价格一路看涨。如十年前卖上万元一件的器物,如今动辄以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成交。

 

  业内专家表示,漆器一直属于高级艺术领域,而雕漆又是漆器中的佼佼者,其艺术品位和艺术价值很高,一般老百姓很难接触到,更不用说珍品了。目前雕漆收藏市场呈现两种状况:一是雕漆市场流通数量较少,精品更少;二是懂漆器的专业人士少。雕漆的管理和保存难度很大,尤其受气候影响比较大,干燥容易裂,太湿了又容易长毛,入行的门槛相对较高。

 

  国内市场与日本和欧美市场相比,对雕漆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还不足,拍卖价格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业内专家认为,国际市场的价格会慢慢影响到国内市场,长远看,雕漆的投资价值会比较高。从年代上看,宋元明清时期的漆器前景更好;从工艺上看,像雕漆这样做工精细的漆器将受到更多的追捧。清代雕漆以走宫廷路线的最具投资潜力,像雍正、乾隆时期造办处造的龙纹、花鸟纹、人物图案的雕漆、书房用品等。另外,专家指出,漆器收藏很“认人”,名家制作的漆器更有投资潜力。

 

  专家认为,时间较近的漆器,如果做工精湛、保存完好,尤其是名家制作的,也能卖出好价钱。

 

  动刀的漆器是中国漆器中独特的一支,非常有特点,成本极高。这类漆器,包括剔犀、剔红、款彩,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观赏大于实用。观赏是第一位,实用是第二位。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剔红的盘子,里头是不容易装东西的,装块毛巾问题不大,如果装上带芝麻的小点心,芝麻全得掉缝里去,吃都吃不着,在生活中使用不便,这是明摆着的事情。所以这类漆器,过去主要为皇宫贵族所使用。

 

  剔红因为工艺复杂,价值不菲,深受藏家喜爱,所以历史上就有不少作伪的手段。其中最有名的即是堆红,顾名思义,就是拿灰一点一点堆出图案,再刷上一遍红漆,日本人称之为堆朱。由于堆红在工艺上偷手,过程简单,成本降低,价格就比较低廉;此外,日本人还发明了另一种造假的方法,连堆灰都不堆了,直接用木头雕,雕完就刷一层红漆,猛一看也差不多,名曰“镰仓雕”,非常廉价。这两种产品都称不上是艺术品,但因为从外表上看较为接近,还是常使初入行者打眼,是收藏剔红必须要警惕的陷阱。同时,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些用铸模压制出来的树脂商品,实为化工塑胶,也对外冒称“雕漆”,这类商品完全没有收藏价值。

 

       张嘉译投资雕漆当“隐形富豪”

 

       娱乐圈里的“隐形富豪”不少,近年来,媒体频频爆出大牌演员在各大影视公司持股的现象。前不久网友也曝光了张嘉译持股即将上市的新丽传媒。近期,老陕张嘉译亮相在京举办的一场雕漆艺术展,此番他的身份不是演员,而是雕漆工作室的投资人。

 

       张嘉译透露,5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些雕漆大师满建民的作品,而这门手艺已濒临失传,身为大师,满建民当时甚至还在福州给人打工。于是他投资开了雕漆工作室,将满建民纳入旗下。“雕漆”作为宫廷艺术,拍卖市场上曾有作品拍出过2000多万的高价。张嘉译直言,当初投资工作室完全出于对雕漆艺术的喜爱,看其后继无人才萌生了要做工作室的念头,如今的雕漆市场也并不景气,如果纯为了赚钱,这并不是一笔好的买卖。“5年来所有的作品,哪怕一个小葫芦我们都没有出售过,我想攒起来,就等今天这个展览,让大家看到雕漆的力量。”至于投资了多少,张嘉译说:“具体算不清了,大概五六百万得有吧。”他又直言自己不是一个好生意人,“能不靠它赚钱尽量不用它来赚钱”。他还透露接下来想再跨界,“做旅游”。

责任编辑:小白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